08版:光影记录

09版:人文潍坊

10版:三遗迹探寻记·寒浞冢

11版:三遗迹探寻记·寒浞冢

12版:三遗迹探寻记·张面河

13版:三遗迹探寻记·张面河

14版:三遗迹探寻记·南溪垂钓

15版:三遗迹探寻记·南溪垂钓

16版:三遗迹探寻记·南溪垂钓

北流钓台不在风物仍存

(2025年09月0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8年的南溪钓台跌瀑景观
  北流“牙侯座台”景观
  在“北流东里”,当地人把南溪钓台叫做“北流钓鱼台”。南溪钓台是黄湾南岸悬崖上的一块大石头,上世纪70年代因村民采石盖房而毁。但周围风物仍在,钓台下游800米许有一处石岛,相传是姜太公的活动场所“第二钓台”。
南溪钓台在何处
民歌唱在北流东

  从志书记载看,南溪垂钓在潍邑治所东南五十里的渭水溪(古又称南溪、渭阳河,今称渭水河),东临太公堂,其位置比较笼统。光绪《潍县乡土志·吕望社·地理·古迹》中记载,“北流庄有南溪钓台”,进一步表明了位置在吕望社的北流庄。而从康、乾时期志书的疆域图上看,南溪垂钓(钓矶)和太公堂的位置均位于南北流向的寒浞河(浞河)源头附近,此处或为错误,因为渭水溪是东西流向的,况且寒浞河的两支源头均不在太公堂山以南,而是分别出自常令公山北麓和西麓。
  若把“南溪垂钓”作为一处景区,钓台(或称钓矶)是景区的一处景点,钓台具体位于北流村的什么位置,如今罕有人知。
  笔者从2011年10月4日开始,曾经六次到北流村做田野调查,查考钓台的具体位置。
  北流村,今称坊子区九龙街道北流村,位于渭水南岸,“因村前有分水岭,渭水北流经此故名”。现有刘、赵、张、李、王等姓,共650余户,2000余人,耕地4200余亩,村民以工商业为主、农业为次。
  在北流村一带,流传着一段民间高跷调的《大实话歌》:“北流沟,北流崖(yái),北流东里是钓鱼台,南流东里玉皇阁,驴山子紧坐潍(“潍”,此处为“淮”音)河涯(yái)。”
  这段民歌中的“玉皇阁”,建制宏大,原在南流镇的东北方向,新中国成立后拆除;“驴山子”,指的是昌邑市南部的博陆山,紧靠潍河东岸。《大实话歌》中描述的“玉皇阁”和“驴山子”的地理位置十分形象、准确,同时也指明了钓鱼台是在“北流东里”。因此,当地人习惯把南溪钓台叫做“北流钓鱼台”。
  绝妙的是,北流村的几句顺口溜,把钓台的位置描述得更加精准:“三角沟,黄湾崖(yái),北流东里钓鱼台。”
  从北流村沿着渭水往东,先有一条南北方向的支流与干流交汇,村里人称此处为“三角沟”;再向东是“水打磨”旧址,这里原是一处自然跌瀑,下边是瀑布冲击形成的一个水潭,村里人称之为“黄湾”,钓台就在黄湾南岸的悬崖上,西距瀑布100米左右。由此可见,这几句顺口溜把钓台的位置交代得清清楚楚。
钓台位于黄湾南岸悬崖 村民采石破坏
  北流村一带属缓埠岭类丘陵,海拔70米左右,坡度较大,地表为砂壤褐土,土层厚薄不一。下面是岩石层,多以紫色砂砾岩、砂岩、浅灰色细砂岩和凝灰质砂岩为主。这种地质地形,保证了渭水溪不易渗水断流,又因受水力的切割,形成的沟谷较多、地块零碎,造成了水流蜿蜒曲折、偶能形成跌瀑的奇特现象。
  据北流村老人讲述,所谓的南溪钓台,就是黄湾南岸悬崖上的一块大石头。石头稍微探出河面,上平面低于地平面两三米,有两个酷似脚印的痕迹,传说是太公垂钓久踏所留,这即是方志记载中的“双趺(本指双足,此处代指双脚印)宛然”。真实的情况,想必是碰巧的自然风化形成,亦或是哪朝哪代的好事者为了附会传说而人为造景。
  这块大石头形成于白垩纪时期、绝对年龄1.37亿年(1997年《坊子区志·地质地貌》记载),质地较好,称之为“钓矶”比“钓台”更合适。太公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垂钓,猜想原因有三:一是面临黄湾,有鱼可钓;二是石头探出河面且上面平坦,便于垂钓;三是西临瀑布,有景可赏。它有着3000多年太公故事、元朝即誉为胜迹。
  南溪钓台在上世纪70年代末被一位采石盖私房的村民用炸药摧毁而彻底消失了。从此,“南溪钓台”只留在史料记载和人们的口传中,令人扼腕叹息。万幸的是,这里大体的地形地貌还没有因为人类的开发建设而遭到破坏,一直保留了亿万年来的自然风貌。
白鹭成群瀑布飞溅
第二钓台为小钓岛

  由于地质地貌的原因,造成了渭水溪弯曲迂回、河谷的宽窄和深浅差别较大,河床宽的地方达到70米、窄的地方只有十几米。钓台这段的河谷宽60多米,两边断崖和河底裸露的多是嶙峋凌乱、全无棱角、大小不一的砂砾岩和凝灰质砂岩,河谷深10米上下。此处砂石为底,溪水长流,夏季里白鹭成群,至今可见张起岩诗中“沙头白鹭飞”的景观,风景怡人,有点“小三峡”的模样。
  仔细观察康熙、乾隆《潍县志》上的《南溪垂钓图》,可以断定石田和郭汝龙两位画家一定都到过钓台实地写生,画中的地形地貌,尤其是石头的形状与实地皆是神似。乾隆版比康熙版似乎更注重写实,画的水面较小,不似康熙版那么浩渺。毕竟称溪,水不很大。画中也没有康熙版那段城墙,而是画了疑似几座坟墓。
  钓台西边100米左右,现有一处高四五米、宽20米的小瀑布,是当地少见的自然美景。
  1966年前后,国家大兴水利建设,北流村的农民们在此修建了一座“水打磨”,利用瀑布水流的动力拉动机磨,加工粗粮,并在此建了四间磨坊,另有一台柴油机动力的机磨加工细粮。周边村的人们都喜欢来这个磨坊加工,毕竟“水打磨”是个稀罕景观。这为村集体带来了一点收入。1974年8月中旬,暴雨引发洪灾,这处磨坊被彻底冲垮,从此弃用,只留下了水打磨旧址,即现在的小瀑布景观。
  “牙侯座台”是位于钓台下游800米许的一处神秘所在,也是一处奇特景观。“牙侯座台”是笔者的谐音写法,相传这里也是姜太公的活动场所“第二钓台”。姜太公称呼很多:姜姓,吕氏,名尚或望,后世称姜子牙、齐太公、师尚父、太公望、吕望、吕尚、姜尚等等,有时也单字称“牙”(郭沫若称“吕牙”)。姜子牙是“齐侯”,因此,称这里是“牙侯”的座台比较合适。
  从卫星地图上看,牙侯座台是一个酷似蝌蚪形状的半岛,又像阻挡渭水东流的一扇大门,从东北方向斜插入水,半岛风景怡人,是垂钓的绝好地段。据北流村老人讲,这里原有一处规模较大的庙宇,专门供奉姜太公,后被拆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