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浞冢神秘莫测,文献中有记载的有两处,其中一处“高三四丈,广数百尺”。而民间传说寒浞冢有72座虚设的疑冢,且民间供奉寒浞为药王,此民间信仰或与当时文物保护碑有关。寒浞冢来历有两种说法,或为景观冢,或为汉朝王侯级别墓葬,有待专家考证定论。
古籍记载曾有二冢
民间传说疑冢若干
有文献记载的寒浞冢共有两座,一座在寒亭区南部冢子后村南50米,另一座在寿光市斟灌故城东北隅。
斟灌故城的寒浞冢,在《寿光志》中有记载,民间又称“寒王坟”,今已无存,建筑和消失时间均不详。相传此冢挖时未见尸骨或随葬品,正如《潍县志稿》所疑:“意为伯靡所杀,遂瘗于此。然与古籍无征。若云伯靡杀浞势必肆诸市朝,安能为之起冢?即有,当系京观。”即便是原来有这么一处墓冢,也是景观冢,只有象征意义,而无名冢附会的可能性更大。不必去考征。
冢子后村南的寒浞冢,最早记载见于清乾隆《潍县志》:“寒浞冢,在城东三十里,冢高三四丈,广数百尺。”在康熙《潍县志·冢墓》中只记载了徐干、王裒(póu)、逄萌、范成进、刘应节五人的墓,而寒浞冢这座潍邑最大的墓冢却无记载。也许因为寒浞非贤者,也许彼时还没有认定是寒浞的墓冢。
2018年《寒亭区志·古墓葬》记载:“寒浞冢,位于寒亭街道冢子后村南50米处,为圆形封土墓葬。封土高6米,边长204米,黄土夯筑……”民间有一个传说,寒浞冢不止两座:当初少康复国,寒浞被杀之后,一夜之间,在潍、淄大地上冒出了大大小小72座寒浞冢,而只有一座是真的,其余都是虚设的疑冢,为的是迷惑敌人,不被掘冢辱尸和后期被盗掘。过后,流落他乡的寒浞子民,每年清明节都来这座真的寒浞冢添土祭拜,于是此处的冢越来越大。而其余的疑冢历经几千年风吹雨冲,则越来越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寒浞冢附近还有两座民间传说的寒浞冢疑冢,一座在寒浞冢东南1500米许,梁家寨子村北,高五六米,于1991年修建“济青高速”时取土掘平;另一座在寒浞冢以西2000米许,马宿村西,高五六米,曾被多次盗掘,1987年前后再次被盗,经过抢救性发掘以后掘平。这两座“寒浞冢疑冢”,较寒浞冢皆略小。
在民间,人们对于寒浞冢埋葬了寒浞本人深信不疑,1953年之前,在寒浞冢北还有一座不大的寒王庙(又叫药王庙),供奉了主神寒浞,两边似是孙思邈和太伯(一说“太白”)爷。上世纪80代初,在寒浞冢又兴起了求“寒浞爷”赐药治病的现象,香火很盛,全国各地都有来的。善男信女们笃信通过顶礼膜拜、烧香许愿,就能从“寒浞爷”这里求到包治百病的神药。
寒浞冢共立碑三次 修缮打造旅游景点
目前所知,在寒浞冢立碑共有三次:1979年立县级文物保护碑,水泥材质(第二次立碑时即废除);2002年立市级文物保护碑,汉白玉材质;2021年立了一通较大的景观碑,大理石材质,通高400厘米,宽110厘米,厚20厘米。同时,在东侧立了一通《寒浞冢修缮记》碑。
2021年,寒亭对寒浞冢进行了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修缮。《寒浞冢修缮记》提到: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加之人为取土和现代墓葬侵占,封土缺失严重。因此进行修缮,加固封土,填平土坑,修补断崖,修复神道,栽种草木,整治环境,将寒浞冢打造成一处环境优美的文物旅游景点。
寒浞冢因为是一处明显的地上封土,盗掘情况不明。最近一次盗掘在1987年前后,盗洞位于冢子顶部,直径60厘米—70厘米,深600厘米—700厘米,其他情况不明。
寒浞冢来历说法有二 景观冢或汉王侯墓冢
寒浞冢的来历,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景观冢,此为主流说法。民国《潍县志稿》即采用景观冢之说。这种说法首先否定冢子是寒浞被杀时形成。理由有三:当年寒浞被杀,少康、伯靡一定将其尸体“肆诸市朝”以雪夺国之恨,绝不可能为敌人建墓筑冢。即使当时寒浞的族人没有四散而逃,但是当年社会生产力很低,生产工具还是石器、骨器和木器,没有一夜之间夯筑72座冢子的能力。再者,春秋以前的墓葬都是“墓而不坟”,“冢,高坟也”,甲骨文中尚未见“冢”“坟”二字,夏初怎么会为寒浞夯筑地上封土?
如果是景观冢,或为新朝皇帝王莽所筑。王莽实行“凡古国皆立亭,且崇其封识”,筑寒浞冢也有可能。寒浞冢以及附近曾发现过许多汉朝文物,2022年4月14日,笔者随同寒浞考察小组到寒浞冢考察,同行的张清波就捡到一块疑似汉朝的残砖,而夏朝不可能有这种青砖。
无独有偶,莱州市境内原有过亭,有寒浇墓冢,称“浇冢”。据说,当年挖掘浇冢时也出土了几块汉砖,疑似一座景观冢。似能互证。
第二种说法是汉朝的王侯级墓葬。虽无文献记载,但依据很多。寒浞冢一带有多处汉朝墓葬,出土了许多汉朝文物,包括附近两座“寒浞冢疑冢”,挖掘时大多认为是汉墓,汉朝人生活痕迹很多。寒浞冢以东即“东冢子后古文化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碑即位于寒浞冢东四五十米处,寒浞冢就在这处古文化遗址之内。遗址暴露有汉朝墓葬,采集到龙山文化时期的陶片、石铲、石镞等,周朝陶片、铜剑等,汉朝有灰陶板瓦残片、铜镜等。最重要的是,还出土了一枚刻有“某丞”字样的汉朝铜印。从墓冢规模推断,“寒浞冢”的真正主人是一位王或诸侯,“某丞”或许是冢主人的家丞,抑或县丞一类的陪葬官员。
新中国成立前,冢子后村村民在冢子上曾发现一个比鼠洞稍大的洞孔,探试时六七米尚未到底,下部似是大墓穴。若为景观冢,则一般不会建造大型墓穴。冢子出土的许多汉朝瓦砾也是另一佐证。或因为年久事湮,文化断代,这座汉朝墓冢信息失载,渐成无名野冢,清朝统治者或因为政治文化需要,将这座紧邻寒浞河的墓冢附会为“寒浞冢”。
综上所述,寒浞冢是一座景观冢或汉朝的王侯级墓冢的可能性最大,形成于两汉或王莽新朝时期。但还需要考古专家全面、专业地考证才能得出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