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刘晓梅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9月1日晚,65岁的王荫富带领他的志愿放映团队,走进安丘市凌河街道陈家沟村。随着幕布亮起,村民纷纷拎着马扎赶来,围坐在一起观看电影《太行山上》,村民边看边聊天,电影点亮了乡村的夜,也绘就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底色。
王荫富已从安丘市电影发行放映有限责任公司退休,但他退休不退岗,多年来,一直深入乡村义务放映电影,并创新“点单式”放映模式,老百姓喜欢看啥就放啥。近段时间,几乎每天晚上,他都带领志愿放映团队深入安丘市多个镇街、村庄为老百姓义务放映电影。
乡村电影放映不仅是娱乐,更承载着文化教育与精神凝聚的重任,露天电影的最大优势在于“人情味儿”。每当看到村民围坐在幕布前观影,王荫富心里特别欣慰。此外,每次放映前的空闲时间,王荫富和他的团队成员还为村民免费修家电、义务理发等。
王荫富的电影人生,始于家中客厅里那张珍贵合影——1957年4月15日全国电影发行放映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山东省代表队合影。这次会议,山东省共有14位代表出席,王荫富的父亲王湘泗就在其中。王湘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批电影放映员。王荫富8岁便跟随父亲到村里放电影,看父亲熟练地操作着放映机,他既崇拜又向往,长大了当一名电影放映员的想法,便在心里扎下根。
1980年3月8日,王荫富正式接棒,成为安丘电影公司放映员。当电影《甜蜜的事业》主题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响起,数千观众情感共振,欢呼如潮。那一刻,他深切感受到,他不仅是在放电影,更是在传递情感、连接心灵。
2007年,国家启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王荫富深知,新时代需要新作为。面对文化选择的多元化,他提出从“等观众”到“请观众”的变革。要把观众请来看电影,除了敬业精神,还要有服务的本事。于是,他们开始全方位拓展知识,从社会各层面请专家为放映员授课,农业知识、法律常识、理发、家电维修……百姓需要什么他们就学什么。
对王荫富而言,电影是他追寻了大半生的事业。从技术员到放映技师,再从放映技师到“工程师”,业务技术能力不断精深增强,但他坚守初心的本色没变。令他无比欣慰的是,儿子目前也在安丘市一家电影公司工作,成为家中第三代“电影守望者”。
几十年来,王荫富用过的放映机由小到大足有几十种,放映过的电影拷贝从黑白到彩色几千部,放映电影两万余场,观影人次逾百万。王荫富表示,只要自己身体状况没问题,就会一如既往地坚持放映,为城乡大地注入温暖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