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我家门前那条河

08版:光影记录

09版:人文潍坊

10版:光影中的潍坊印记

11版:光影中的潍坊印记

12版:光影中的潍坊印记

13版:光影中的潍坊印记

14版:光影中的潍坊印记

16版:光影中的潍坊印记

《终极胜利》:

创伤记忆转为和平之光

(2025年07月11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电影《终极胜利》视频截图
  以潍县集中营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不少,在电影方面,英国1981年公映的故事片《烈火战车》曾获第5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主人公原型是李爱锐;潍坊市与香港领创意动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电影《终极胜利》于2016年7月1日在全国公映,男主角亦是李爱锐。
耗费八年筹备拍摄
潍坊是取景地之一

  1943年的潍县,胶济铁路的汽笛声刺破晨雾,却未能驱散笼罩这座城市的阴云。这座古城有一处美国长老会创办的乐道院,建筑群融合了中西风格,曾是近代中国重要的文化与宗教交流中心,但在彼时,已成为日军在华北最大的外侨集中营所在地,关押着来自30余个国家的2000余名战俘和平民,其中包括奥运冠军李爱锐(Eric Liddell埃里克·利迪尔)。
  以潍县集中营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不少,小说《乐道院集中营》(马道远)、《乐道院》(衣向东、王威),纪录片《潍县集中营》。在电影方面,英国1981年公映的故事片《烈火战车》曾获第5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主人公原型是李爱锐;潍坊市与香港领创意动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电影《终极胜利》于2016年7月1日在全国公映,男主角亦是李爱锐。
  《终极胜利》以潍县集中营的历史为背景,将镜头对准这座被铁丝网割裂的城市,以及在其中挣扎求生的灵魂。在剧情上,主要讲述了李爱锐(约瑟夫·费因斯饰)与好友徐牛(窦骁饰)肝胆相照,相互扶持,共同救护集中营内各国难友的故事。
  出品方早在2007年为北京奥运会拍献礼片《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时,就了解到很多关于李爱锐的事迹,对李爱锐的壮举和成就以及其对中国的贡献而感动。中国香港导演冼杞然为了把这一题材搬上银幕,用了差不多八年。为了创作剧本,他四处考察,到过潍坊五六次,还到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收集资料,抱着遵循还原真实的态度,希望通过电影让观众知道中国人民在苦难中与外侨的友谊,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大爱。剧组用了九个月的时间进行筹备,走访天津、潍坊等地,收集到大量书籍、照片、视频等资料,甚至寻访到李爱锐女儿珍藏的日记本。影片拍摄历时半年,曾在美国、加拿大,北京、天津以及故事发生地潍坊拍摄取景。
  2015年8月16日至19日,潍坊举办纪念潍县集中营解放70周年的“潍县集中营难友潍坊行”活动,冼杞然和英国演员约瑟夫·费因斯现身活动现场。8月17日,电影《终极胜利》和纪录片《被遗忘的潍县集中营》的杀青仪式在潍坊东方大酒店举行。
  2016年5月,《终极胜利》在法国戛纳召开国际新闻发布会,导演冼杞然携主创窦骁、约瑟夫·费因斯等人亮相,能够惊艳戛纳,冼杞然认为其原因是超越国界的人性光辉和“以爱制暴”的战争关怀让世界感动。
风筝为重要符号 隐喻对自由的渴望
  约瑟夫·费因斯为了更好地扮演李爱锐这一角色,跟许多潍县集中营难友有过交流,了解他们当时在集中营的情况,感受他们当初遭遇的痛苦,了解悲剧是如何发生的。
  李爱锐是1924年巴黎奥运会400米冠军,奔跑是他人生的姿态,所以影片开场他在奔跑,在集中营内带着孩子们跑步锻炼身体,赤脚与日本军官在集中营内赛跑的场景,既是对奥运精神的致敬,亦是对自由的隐喻,导演通过这一意象,将体育竞技的“赛道”延伸为人类文明的救赎之路。
  影片中的另一符号与隐喻是风筝,贯穿始终,反复出现,起到重要作用。影片开场,一只鹰风筝飞到李爱锐雕像揭幕现场;徐牛到达潍县时,街头的风筝销售;李爱锐与徐牛秘密传递药品时,天空飘过的沙燕风筝为行动打掩护;徐牛营救米大卫时,用漫天飞舞的风筝触碰铁丝网引发火灾,引开日军;集中营外孩子们奔跑着放风筝,与营内孩子互动。
  这一潍坊非遗符号,既是对地域文化的致敬,更隐喻被禁锢者对自由的渴望,象征着每人都有争取自由的权利,“一只飞翔在集中营上空的风筝,让身在集中营的人们看到了希望”,飞越这困顿的笼牢——正如影评所言:“风筝的线握在日军手中,但风的方向属于天空。”
  导演用考究的细节构建起时代的讯息。车夫徐牛能讲陕西方言,也能熟练使用英语与李爱锐交流。这一设定源于历史真实:集中营看守多为日本“中国通”,而难友不乏精通多国语言的知识分子。导演刻意保留语言混杂的状态,还原了那个特殊时空的文化碰撞。此外,集中营内井盖上的藤蔓纹样、天津租界建筑的砖石纹理,均依据老照片复刻,让观众得以触摸历史的质感。
  不同于传统抗战片的宏大叙事,《终极胜利》将镜头下沉至个体的精神世界,在极端环境中探照人性的微光。
  李爱锐将丘吉尔特批的撤离名额让给孕妇,徐牛冒死为战俘运送物资,这些选择并非英雄主义的热血冲动,而是基于对人性的朴素信仰。正如集中营幸存者回忆录所述:“当我们分享最后一块面包时,国籍与信仰的界限消失了。”影片通过去标签化的叙事,揭示了战争中最珍贵的抵抗——对文明底线的坚守。
  日军军官提出与李爱锐赛跑,以胜负决定药品配额。这场看似荒诞的较量,实则是弱者对强权的解构:当暴力机器试图用规则彰显权威时,李爱锐用遵守规则的方式赢得尊严。
集中营旧址打造为博物馆 从银幕到现实的文化记忆重构
  《终极胜利》让潍县集中营从历史教科书走入更多人的视野,如今,乐道院·潍县集中营旧址已成为和平教育的活化石。
  潍坊将乐道院·潍县集中营旧址进行修缮保护,将其打造成博物馆——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
  小广场上,李爱锐奔跑的雕像,让参观者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奥运冠军的影像,更是一座城市对文明价值的永恒追索——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人性的光辉终将刺破黑暗,如风筝般翱翔于历史的苍穹;感受到的,是李爱锐从“囚徒”到“跑者”的身份转换。2025年4月,“李爱锐与潍坊”的专题展览在广场上举行,展览内容回顾了李爱锐的一生。这些空间叙事,恰如电影中奔跑意象的延续。
  如今,这里是潍坊一处重要国际和平宣传阵地,为传播国际和平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物质载体,2021年2月潍坊成功申创“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理念深入人心。第4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暨2025潍坊风筝嘉年华,围绕“国际和平城市”组织各国风筝运动员走进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举办“放飞和平”国际风筝放飞活动、“和平之声”风筝音乐会等,让城市记忆从悲情叙事升华为希望象征。
  本期图片由齐英华提供(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