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我家门前那条河

08版:光影记录

09版:人文潍坊

10版:光影中的潍坊印记

11版:光影中的潍坊印记

12版:光影中的潍坊印记

13版:光影中的潍坊印记

14版:光影中的潍坊印记

16版:光影中的潍坊印记

《黎明的河边》:

潍水烽火书写英雄赞歌

(2025年07月11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1953年,“昌邑荣誉市民”、作家峻青以昌潍平原的烽火岁月为背景,创作了短篇小说《黎明的河边》。这部作品后被改编为电影,以悲壮的叙事和浓厚的地方色彩,成为革命战争题材的经典之作。作为潍坊大地孕育的文艺瑰宝,《黎明的河边》不仅镌刻着潍坊的山水人文,更以炽热的革命情怀跨越时空,为当代人提供了精神的灯塔。
潍水河畔:文学与地理的双重烙印
  “潍河,可爱的潍河,这是我的故乡,是我永生都不能忘记的地方。在战斗的年代里,我和潍河两岸的人民一起同敌人进行过艰苦的斗争,多少壮烈的事迹深深刻在我的心里。在解放战争的初期,国民党匪军侵陷了我们辽阔的昌潍平原,那个时候的潍河正是浊流滚滚,波浪滔天……”
  一段旁白中,潍河的画卷缓缓展开,岸上杏花盛开,宽阔的水面上泛着小舟,渔民撒网,一幅国泰民安的美好图景。可随着镜头给到滔天的波浪,紧接着就是激烈的战斗场面。
  1947年,国民党军队侵占昌潍平原。由于叛徒告密,武工队遭到敌人的围攻,马队长牺牲。通讯员小陈回河西司令部送信,司令部当即派姚队长和杨副队长连夜赶到河东,去领导武工队。暗夜中,为护送两位队长过河,小陈的父亲两次跳入河中,带着两位队长渡河,小陈在河边阻击敌人,目睹母亲、弟弟被敌人杀害。不久,我军大部队展开反攻,小陈父子投入新的战斗。
  “黎明的河边”这一核心之河,正是潍河。
  《黎明的河边》是峻青在亲身经历基础上创作的。1946年至1948年,峻青曾在昌邑战斗和生活过,昌邑人民多次救过他的命,并由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一直把昌邑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1953年,峻青回到昌邑进行采访和创作,在卜庄镇广刘村居住期间,常与村民散步于潍河河堤,眺望对岸郁郁葱葱的蔺家庄(“陈家庄”的原型)。“小陈”的原型是当年掩护峻青和其他同志通过敌战区时牺牲的一名通讯员,峻青这次重访潍河两岸,终于找到埋葬那名通讯员的无名烈士墓。当夜,峻青在广刘村果园的一间屋里,含泪写下《黎明的河边》这一优秀短篇小说。
  电影《黎明的河边》由峻青编剧,陈戈导演,长春电影制片厂1958年拍摄、上映。潍河的波涛声、两岸的密林与果园,不仅为故事提供了真实的自然背景,更成为革命者与敌人周旋的天然屏障。小陈父子护送姚队长和杨副队长渡河的惊险情节,正是峻青对潍河地理特征的巧妙运用——河流的湍急与暗夜的危险交织,凸显了革命者的果敢与牺牲精神。
烽火岁月:潍坊元素的时代投射
  影片《黎明的河边》以1947年国民党军侵占昌潍平原为背景,再现了胶东军民的反围剿斗争。峻青亲历过这段历史,他在潍河东岸遭遇敌军包围的经历,被艺术化地融入小陈一家的命运。电影中,小陈掩护队长渡河的“沙丘之战”,目睹亲人被害仍坚持完成任务的情节,悲壮惨烈。这是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呼应了真实事件中通讯员以一当百的牺牲精神,更揭示了潍坊人民在极端环境下舍小家保大家的集体性格。
  峻青是“昌邑荣誉市民”,他的创作始终扎根潍坊。其早期作品《马石山上》描写八路军战士为掩护群众突围全员牺牲,而《黎明的河边》则聚焦普通通讯员家庭的奉献。两者共同构建了“英雄群像”与“个体觉醒”的双重叙事,凸显潍坊作为革命老区的精神厚度。这种叙事逻辑,既源于峻青对“故乡”昌邑的深情,也折射出潍坊在胶东战场中的战略地位。
  尽管电影未直接使用方言拍摄,但“一个锅里摸勺子”“浮水”等表述,有着浓郁的潍坊农村生活气息。真实的地方叙事,让作品超越了虚构的框架,成为潍坊人民抗争史的缩影,是地方文化的隐性书写。
  电影中反复出现的潍河、果园与麦田,不仅是地理符号,更被赋予象征意义。战火中的潍河“漂流着被害者的尸体”,而解放后的河岸“麦苗如毯、果林蓊郁”,这种对比暗合潍坊从苦难到新生的历史轨迹,也隐喻革命精神如种子般在土地上生生不息。
  峻青在创作《黎明的河边》同期,还创作了小说《变天》,后改编为电影《民兵的儿子》,195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编导黄粲。影片讲述的是1947年,山东某根据地民兵队长的儿子机智勇敢、不屈不挠与还乡团斗争的故事。
薪火相传:红色基因的当代价值
  广刘村村民张德平、张德利,说起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村里看露天电影《黎明的河边》,“自豪、满足”是不断重复的词语,小说是峻青在广刘村里写的,拍摄是在距离广刘村不远的潍河边,杏花盛开的季节里,“我们看到电影中的场景都十分亲切、真实”。
  在和平年代,《黎明的河边》《民兵的儿子》等影片中的革命精神依然具有教育意义。小陈坚韧不屈的形象,为当代青年树立了价值标杆。这种精神在潍坊的传承可见一斑——昌邑市通过潍河生态廊道建设,将红色记忆融入城市景观,在潍水风情湿地公园打造峻青园,塑峻青像。这种精神的延续,让《黎明的河边》超越战争题材的局限,成为激励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图腾。
  从潍河岸边的煤油灯下到银幕前的泪光闪烁,《黎明的河边》用潍坊的山河与血肉,书写了一曲永不褪色的英雄赞歌。它不仅是地方文化自信的载体,更在时代更迭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在潍河绿道漫步,眺望曾被鲜血浸染的土地上崛起的现代化新城,或许更能读懂:所谓“黎明”,既是黑暗后的破晓,亦是对光明永不停歇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