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孙悟空闯入AI赛道 再现《美猴王》传奇

(2025年01月07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小人书到电视剧再到动画片,孙悟空不仅是几代人的童年“回忆杀”,更是最初的“童年男神”。近日,国内首部AI贺岁微短剧《美猴王》在央视频客户端及抖音平台正式上线播出。

  大圣自述成长历程
  创意再现经典情节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AI微短剧《中国神话》系列”的续篇,AI微短剧《美猴王》以《西游记》前七回为故事蓝本,选取观众耳熟能详的神猴出世、探秘水帘洞、拜师学艺、龙宫取珍宝、大闹天宫等重要场景节点进行改编,通过斗战胜佛为小猴子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一切入点,创意再现美猴王如何从天生地养、纯真活泼的毛孩子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美猴王的过程。
  “我的故事早已经被人写下来了,那本书叫做《西游记》。”花果山大圣庙前,斗战胜佛自沉睡中苏醒,一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猴子正缠着斗战胜佛给自己讲故事。伴随着斗战胜佛悠扬而深远的叙述,美猴王与花果山的故事徐徐拉开了帷幕。大圣的讲述和他与小猴子的交流带来了新的叙事节奏和叙述视角。
  AI微短剧《美猴王》不仅以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全新的人物形象再次激活《美猴王》故事,更让美猴王焕发出新的时代生命力,这一叙事方式契合了当下时兴的微短剧形态,让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也更好推动了跨代际的经典文化IP传承。从初入水帘洞、拜师学艺,到大闹天宫、反抗天命,孙悟空在探索和奋斗中逐步成长,最终成为不屈不挠、身负重任的斗战胜佛。这些经典情节通过微短剧的叙事结构,使得故事更加紧凑,节奏更为紧张,让观众在短时间内体验到孙悟空的传奇经历,从而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
  技术团队匠心制作
  观剧体验更具沉浸感

  与大部分AI作品强调视觉冲击、写意风格有所不同,AI微短剧《美猴王》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故事呈现、逻辑连贯、情感表达等内容性部分的制作,并邀请权威专家对角色形象、故事讲述、画面呈现等进行严格把关,以提升剧集整体的观赏体验和艺术表现力。
  一方面,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深度学习和对大模型的深度训练,AI微短剧《美猴王》技术团队不断优化和改进现有技术,实现AI前沿技术与中国古典文学精髓的巧妙融合。如场景构建方面,团队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生成模型,根据声音所传达的情绪和主题,智能生成场景的基本框架和布局,并利用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对场景中的光照、阴影和材质进行精细的渲染,以增强画面的真实感和氛围感。
  另一方面,主创团队对每集故事用心打磨,将改编后的剧本更聚焦于孙悟空与花果山之间深厚而特殊的情感纽带,并通过更别致的分镜、更灵动的镜头语言呈现出来。同时,为了给观众带来更具沉浸感的观剧体验,主创团队还专门制作与视觉元素相搭配的不同音效,实现声音与画面的强关联。此外,全剧每个篇章的配音及涉及到的25首配乐更是由专业团队定制完成,其中配乐乐手由国际知名的爱乐乐团著名演奏家组成,后期录音混缩更是在国内顶级录音棚完成。
  2024年3月,国内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的播出展示了AI在影视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视角。作为总台AI微短剧《中国神话》系列的全新实践,AI微短剧《美猴王》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观众的想象力,将古老的中国神话故事焕发出新的活力。与此同时,有别于目前绝大多数AI视频1分钟至2分钟的简短篇幅,AI微短剧《美猴王》创造性地推出每集5分钟、10集近60分钟的高质量内容,既实现了对《西游记》内容的创意改编,又进一步深挖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