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王鲁萍
春节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浓。想要寻找传统的年俗记忆,不妨来寒亭区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内的年画作坊德盛恒号走一走。
杨家埠年画作坊——德盛恒号(上图)位于“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西杨家埠村。德盛恒号始建于明嘉靖五年,是中国印刷木版年画早期用房,砖木石结构,现有北屋五间、南屋五间、东屋四间、西屋三间,占地面积390.5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是杨家埠木版年画发展的历史见证。
明清时期,杨家埠画店的建筑布局大多为临街大门两侧盖两间门头房,谓之“望屋”。它的作用是年画展销室,商贩们不用进入内宅,就可以直接到这房间里选择年画样张。望屋秋冬两季开张,里面张贴年画样张,放置钱柜、账簿等,为商贩们选样订货提供方便,通常是望屋看货、作坊印货,类似于“前店后厂”的模式。每逢冬季,望屋便昼夜营业,夜间灯火通明,成为杨家埠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德盛恒号的望屋房顶由厚厚的麦秆堆积而成。这种由麦秆铺就屋顶的房子冬暖夏凉,缺点就是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十年就需要一换。大门边的青石板上有两条很深的凹痕,是祖祖辈辈的孩童擦滑梯时留下的痕迹,诉说着古老历史的沧桑。
从高高的台阶上推开大门,一眼就可看到“福”字影壁墙,穿过东侧的二门,里边就是一座北方典型的二进式四合院,由长辈屋、儿媳屋、闺女房和磨房组成。正房是长辈房,房檐上有猫头檐、蝶形瓦,“猫蝶”取“耄耋”之意,寓意长命百岁。长辈房里最让人感兴趣的便是满铺炕。满铺炕在堂屋的套间里,一整个套间里都是炕,进入套间需要爬一个窗户大小的门洞。
堂屋的锅灶上方有一个小洞,可以放置蜡烛或油灯,便能同时照亮堂屋和套间,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隔着套间薄薄的墙壁,炕里的火道贯通着堂屋里的锅灶,烧热了满铺炕。
堂屋的南侧墙边有两个小洞,上过1992年《正大综艺》的“猜猜看”,很多人看到后都会纳罕半天,不知道是用来做什么的。其实它是用来养蜂的,以前杨家埠种植最多的就是槐树,槐花蜜在当地非常有名。
杨家埠人有这么一说:“门前一棵槐,财源滚滚来。”以前杨家埠家家户户门口遍植槐树,是因为印制年画所需要的黄色和绿色的颜料分别从槐花和槐豆中提取,所以槐树是杨家埠人的发家之本。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年画是百姓家中最亮丽的装饰,是年节时必不可少的精神寄托。杨家埠年画作坊作为杨家埠木版年画发展的活化石,不仅留存着古老的建筑风貌,更蕴含着浓郁的民俗风情,为我们勾勒出往昔潍坊地区独特的年景画卷,带我们穿越时光,回味旧时光里那醇厚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