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路欣 通讯员 王娜
花季少年自幼反复骨折,近几年腰痛、驼背明显,辗转多地就诊,病因不明,腰痛逐渐加重,被迫卧床休息。潍坊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发现孩子的体态和陪床的祖母非常像,进一步追问病史及家族史,发现祖母、外曾祖母均有驼背、腰痛病史。经过检查,排除了各种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病因。结合患者自幼轻微外力骨折病史、目前全身重度骨质疏松及腰椎骨折表现,对患者父母进行基因检测显示,来自父源的P4HB基因突变,考虑诊断为成骨不全症。在补充钙剂、活性维生素D基础上,给予双膦酸盐抗骨质疏松治疗后,患者骨痛逐渐消失,1年后复查骨密度较前增加,驼背较前明显减轻。那么,什么是成骨不全症?如何干预和治疗?记者联系到了潍坊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医生窦建新和柳林。
窦建新和柳林表示,成骨不全症又称脆骨病、瓷娃娃病、原发性骨脆症等,是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骨病,以低骨密度、骨脆性增加、反复骨折为特征。由骨基质蛋白Ⅰ型胶原编码基因及其代谢相关基因突变所致,在新生儿中患病率约为1/15000至1/20000,发病男女的比例大致相同,危害大,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疾病的诊治水平亟待提高。
根据临床表现,成骨不全症有5种常见亚型。Ⅰ型(轻型)病情最轻,最常见;Ⅱ型(围生期致死型)最重,通常围生期致死;Ⅲ型(重型)是存活者中最严重的,常常身材矮小,呈进行性骨骼畸形;Ⅳ型(中间型)严重度介于Ⅰ型与Ⅲ型之间;Ⅴ型具有肥厚性骨痂、桡骨头脱位、前臂骨间膜钙化等独特表现。
成骨不全症的病因尚不明确,多有家族遗传史,85%-90%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染色体伴性遗传。其发病机制是由Ⅰ型胶原蛋白编码基因或其代谢相关调控基因突变,导致Ⅰ型胶原蛋白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引起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纤细或形态异常,使骨密度显著降低、骨微结构损害、骨强度下降,反复发生骨折和进行性骨骼畸形。
窦建新和柳林提醒,成骨不全症患者常常自小发病,多数患者具有骨折或蓝巩膜家族史。主要表现为轻微外力下反复骨折、进行性骨骼畸形,严重者可出现身材矮小、重度骨骼畸形、四肢肌肉萎缩、活动受限,甚至因病致残。骨骼外表现可以有蓝巩膜、牙本质发育不全、听力下降、韧带松弛、心脏瓣膜病变等。
成骨不全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内分泌疾病,如果家族中有此类疾病患者,在生育之前一定要进行遗传咨询。
成骨不全症是一种危害患者终生的疾病,应在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做好准备,谨遵医嘱,健康生活,包括避免跌倒、加强功能锻炼、进食含钙丰富的食物等。除了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来治疗,通过抑制骨吸收水平,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率。对于不稳定骨折、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出现严重骨骼畸形,活动受限,影响生活质量的情况出现时,需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