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已被现代医学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老年人疼痛发生率较高,据统计可达25%-56%,每四名老年人中至少有一名经历过疼痛的困扰。什么是慢性疼痛?老年人患上慢性疼痛如何治疗?10月7日,记者采访了阳光融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李云峰。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常方方
慢性疼痛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
家住奎文区乐民园小区75岁的张女士3年前患上慢性疼痛,一直偏侧头痛,尤其到了晚上更严重。因为总是睡不好,她的体重逐渐下降,感觉身体越来越差,出门去趟超市都力不从心。“慢性疼痛疼起来真的是要人命啊,这症状好几年了,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张女士无奈地说。
什么是慢性疼痛?李云峰表示,慢性疼痛是指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疼痛持续超过1个月)的疼痛综合征,包含疼痛超过损伤愈合所需的一般时间,或疼痛持续复发等。慢性疼痛老年患者较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李云峰称,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加之慢性疼痛发生率较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面临慢性疼痛的折磨。因为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不断退化,内分泌和神经调节活动也会出现一定衰退,因此老年人出现慢性疼痛的概率相对较大。
老年疼痛多是慢性的,比年轻人更易发生持续性疼痛。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疼痛程度逐渐加重,发生率也较高。女性患慢性疼痛的概率高于男性,且丧偶老人患慢性疼痛的概率较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感知疼痛的能力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对疼痛反应不敏感,痛感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在临床上,有的老人发生了心肌梗死都没有感觉到疼痛。对慢性疼痛的忍耐,会延误对慢性疼痛病症的诊治;老年人发生疼痛时多依赖治疗,忽视自身能力,为避免疼痛而少活动或不活动,进一步加重功能障碍;慢性疼痛的老人往往伴有抑郁或焦虑,导致活动减少、睡眠障碍、食欲及记忆力均下降。
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疼痛有软组织疼痛,包括关节炎、肌筋膜炎、腰疼、头痛等。还有深部组织和内脏疼,包括心血管疼痛、眼痛、口面部疼痛等。此外,神经疼较为剧烈,包括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疼痛、坐骨神经痛等。中枢神经痛也比较常见,比如帕金森病、脑血管病、脊髓疾病等引起的疼痛。
治疗是关键,预防更重要
被慢性疼痛困扰的老年人不在少数,家住潍城区鲁发名城小区、今年73岁的孙先生也备受慢性疼痛的困扰。孙先生腰疼已久,即使不活动也隐隐作痛。因为腰疼,孙先生十分焦虑,担心腰疼越来越严重,会瘫痪在床。“腰疼好多年了,有时候吃了止疼药也不管用。”孙先生担心地说。
针对孙先生这种情况,李云峰表示,如果老年人患上了慢性疼痛,首先患者不要太过紧张和焦虑,让自己放松下来,转移注意力,同时注意心理调整,降低心理预期。调整好后,患者会感觉自己的心理压力减少了很多,这时候再使用药物治疗会更有效果。“有些患有慢性疼痛的老年人非常焦虑,这样不仅让疼痛感加剧,还会引发其他症状。”李云峰说。
患有慢性疼痛的老年人,首先应学会自我调整,从心态上改变对疼痛的想法和认识,避免负面情绪的出现。还可以进行运动,运动的目的是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的感觉,但是运动一定要适度,防止损伤身体。还可以从纠正不良姿势、增强肢体肌力、耐力等方面帮助缓解疼痛感。此外,还可以转移注意力,专注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当疼痛严重时,可以进行理疗、针灸、推拿等;药物治疗首选对乙酰氨基酚,此药的副作用较少,尽量不使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药物。神经痛较为严重时还可以加用抗抑郁药,肌肉疼痛严重时可以加用肌肉松弛药。由于有些镇痛药有严重副作用,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李云峰提醒,治疗是关键,更重要的还是预防。老年人应当提高疼痛管理意识,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适当的运动,增强无力肌肉及关节的锻炼,提高身体协调性,预防慢性疼痛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