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当心! 莫让大“诈”蟹横行

(2023年10月10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评论员 薛静
  10月7日,“男演员孙艺洲称疑遭新型蟹卡诈骗”冲上热搜。无独有偶,近几天,在各大社交平台,不少网友都晒出了自己收到的蟹卡,各地警方也相继发出警示。10月8日,记者发现,部分蟹卡二维码已被屏蔽,但多家蟹卡店铺客服表示,想要单纯从蟹卡上辨别真伪,仍然很困难。      (据澎湃新闻)
  关于蟹卡的骗局升级了,从之前能看能摸可就是吃不着的“纸螃蟹”,升级成了“不法分子大范围投递大闸蟹兑换卡,以领奖为由,引导受害人扫码进群后实施刷单诈骗”。
  简直防不胜防,还以为是亲朋好友的佳节馈赠,一不留神变成了令财产损失的“黑手”。值得庆幸的是,这次骗局出现不久即被曝光,警方也加大了宣传和打击力度,根据目前网络上的反馈,上当受骗的群众数量不多。
  天上不会掉馅饼。诈骗的主要套路就是“白给”,许多受害者也是从贪图小便宜开始,最终一步步走进陷阱。电影《孤注一掷》中有句台词说得好:“人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心,一颗是不甘心。”网络骗局在不断迭代升级,面对这些精心设计的骗局,不管什么人,可能都会一时恍惚,丧失警惕心和辨别能力。放下自己的“两颗心”,或许才是远离诈骗最好的办法。
  诚如警方提示的那样,对于从未购买过却送上门的商品要提高警惕,对那些素不相识却热忱拉你入伙发财的“伙伴”要提高警惕。诈骗的套路层出不穷,但只要守住底线,不被那些蝇头小利的恩惠蒙住双眼,就有很大几率及时识破陷阱,避免上当受骗。
  提高个人防诈骗意识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准的骗局也暴露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漏洞。就拿蟹卡诈骗来说,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个人姓名这些信息,为什么能被诈骗犯获取?是个例还是大规模信息泄露?黑色产业链条上,没有一个环节是无辜的。对诈骗行为重拳出击的同时,也要深挖信息泄露、买卖的源头,并予以严惩。唯有以强大法治,才能筑牢人民财产安全的防护堤,维护好社会公共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