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至25日,潍坊日报社“山海行”融媒体大型采访活动走进安丘,“寻迹齐长城”之旅继续行进。在安丘,采访团先后到太平山、青石胡同、五龙山、城顶山、摘月山等地实地探访,探古寻幽,感受齐长城千年沧桑。
□文/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元超 宋玉璐
图/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巩建国
底蕴深厚,见证千年沧桑岁月
一条齐长城,一部千年史。齐长城安丘段修建于战国中期,自西南与临朐县、沂水县交界处的太平山入境,沿着与沂水的分界线东行,蜿蜒至青石胡同后完全进入安丘境内,然后向东转南过浯河(渠河)至卧牛城出安丘,途经石门顶、石虎山、磨山、大车山、紫草山、城顶山、摘月山、虎崖、卧牛城等主要山峰,全长46.5公里。
寻迹齐长城安丘段,可以看到,历经千年风雨,齐长城遗迹如今仍在群山峻岭间蜿蜒盘旋,镌刻着岁月的痕迹,古老而又壮丽。
安丘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王锡文多次徒步齐长城安丘段,对这段齐长城颇有研究。据王锡文介绍,安丘境内的齐长城沿线地质多为玄武岩、火山岩、麻岩、黏土、砂土等,构筑长城时用料多就地取材,如今两侧成堆的礌石、山寨遗迹等依稀尚存。
从昔日“盐马古道”到如今“山水画廊”。探访齐长城安丘段,不得不提青石胡同。“青石胡同位于安丘市和沂水县交界处,齐长城从太平山进入安丘后,沿着安丘市与沂水县的分界线东行,直到青石胡同才完全进入安丘境内。”王锡文说,齐长城横跨青石胡同后向磨山方向而去,现在青石胡同中心段仍有齐长城遗址残存剖面,宽约5米、高约1米。
据王锡文介绍,从明初开始,官府在莒州到青州府官道上设立了以收税和维护治安为主要目的的大型关卡,而青石胡同成为当时莒州到青州府官道上大关以东的一条辅助驿道,受到一些商人,特别是盐商的青睐,称得上是一条“盐马古道”。后来,莒州划属沂州府后,青石胡同失去了辅助驿道作用,但作为一条便捷道路,又使用了200多年。
现在的青石胡同,连同附近的磨山、石虎山等山岭河流在内的区域,山、水、林、鸟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成为安丘市西南部一条原生态的“山水画廊”。
位置重要,沿线多处战略要冲
齐长城在安丘境内共跨越五龙山、城顶山、摘月山等大大小小75座山头。齐长城安丘段战略位置重要,沿线多个地方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五龙山坐落在安丘市郚山镇,又名汤旺山,海拔396米,面积25平方公里。五龙山山系由麒麟峰、南天门山、雄鹰峰、兵营山和唐王山五山组成,相传李世民曾在此安营扎寨。记者探访发现,在麒麟峰东侧,一条极为明显的齐长城遗址由此经过,大量礌石散布在遗址两侧,大如枕头,小如鹅卵。
齐长城过五龙山后沿山势向东而行,在位于辉渠镇石山子村和范家庄子村南部的山岭上,一段齐长城遗址格外明显。“这段齐长城主要由砂土夯筑而成,是从西边延伸过来的,经过此处后到达东边的峰山,然后向城顶山方向延伸。”王锡文说,在齐长城辉渠段沿线,有一处浸润红色记忆的古老村落——黄石板坡村。1944年4月的黄石板坡自卫反击战,创造了群众浴血苦战、保卫家乡的战斗范例。
齐长城继续向东,来到位于石埠子镇西北部的城顶山。据悉,城顶山因山顶上有齐长城而得名,又因山的前坡有公冶长书院,也被称为书院山。齐长城在这里的遗址长约800米,历经2000多年的洗礼,墙基、垛口等遗迹至今依稀可辨。
自古以来,城顶山是兵家必争之地。“据说,当初齐宣王在这里修建长城时,采用的是‘孙膑战法’,将长城筑成‘迷魂阵’,敌人一旦闯入就会迷失方向。抗日战争时期,它还发挥过军事掩体的作用。”王锡文说。
齐长城过城顶山后到达太平冈。“这里也曾是战略要冲,此前还建有一处将军堂。”王锡文说,将军堂是为纪念唐代安史之乱时期在今太平冈上战死殉国的青州骁骑都尉孙应乾而建,最早所建年代在唐中宗时期,后历代皆有修缮。现存遗址是明代所建,但如今地表已无建筑留存,只有一棵古槐生长茂盛。
文化赋能,古长城焕发新生机
历经2000多年,如今已经难见齐长城的原貌,然而齐长城沿线的自然与人文风光却成为“活着”的长城,它所造就的文化早已深深刻进当地的根脉之中,千年古长城由此焕发出新生机。行走齐长城安丘段,这样的感受尤为明显。
位于安丘市西南山区的辉渠镇,山、水、泉、林集中分布,自然景观秀美,享有“百泉之乡”美誉。辉渠镇辖区内人文景观较多,有大汶口、龙山文化的代表老峒峪文化遗址,还有小麦峪、下涝坡、西沟等省级传统村落。这些文化遗址和古村落承载着齐长城精神,蕴含着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正吸引着一批批游客到来。
拥有大段齐长城遗址的石埠子镇,是山东历史文化名镇,有4500年的人文史、3500年的建城史。镇域内除了城顶山公冶长书院遗址和齐长城遗址外,还有胡峪村的龙山文化遗址;石埠子村是商中期姑幕国国都所在地,是战国初期莒公孙朝子城;召忽村有春秋初期的召忽墓,石埠子村渠河岸畔有战国莒公孙朝子墓,雷家清河村有北宋画像石棺,庵上村有清道光年间的庵上石坊等。近年来,石埠子镇整合人文历史景观,实现旅游发展新跨越,一个山水风光秀美、人文历史底蕴深厚的千年“浯水古镇”正在崛起。
齐长城自城顶山南过太平冈后转向西南而行,随后到达摘月山。据王锡文介绍,摘月山上盛产柴胡、黄芪等80多种药材,相传老子曾于此隐居采药,因此被后人称为“摘药山”。摘月山顶有明代老子庙和玉皇庙建筑群。近年来,为挖掘和传承发扬“老子文化”,柘山镇不断开发摘月山观光旅游项目,在山下“老子村”建设了老子文化广场,还积极支持老子文化园、历史文化馆和老子印象城等景点景区提档升级,串起与摘月山多点环绕的生态人文游路线。另外,依托境内丰富的人文历史旅游资源,柘山镇不断丰富文化产业活动,高标准打造“康养古镇”知名休闲旅游品牌,形成了“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