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2版:公益广告

15版:寻味潍坊

16版:光影记录

T01版:玉兔迎春过大年

T05版:艺文

T07版:关注

T18版:翰墨

T19版:翰墨

T22版:关注

T24版:关注

青州市王府街道刘井小学

赋能生命成长 办人民满意教育

(2023年01月17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州市王府街道刘井小学位于南阳河上游河畔,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历史悠久的地域人文,赋予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生机活力。学校以“为每个孩子提供自主成长的源头活水”为宗旨,秉承“顺应儿童天性做教育”的办学理念,植根乡土百姓的需求夙愿,关注每一位师生的生命状态;关注每一处校园环境建设;打造“若水”校园文化,开辟“百川”课堂,办人民满意教育。
  融水治校,环境怡人。学校地处山泉水域地带,校园西南角,汩汩山泉流淌不止,经论证考察后,开凿地下隧道,铺设过桥箅子成地下清泉溪流,呈现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校园佳境。打造若水文化园项目:“若水”健身场,“清溪”百草园,百米孝道文化墙 ,“若水”学子书吧。教学楼楼道文化呈阶梯状布局:一楼水之品—德行榜;二楼水之量—智慧赛台;三楼水之韵—雅美展演。
  完善“若水”管理体系。构建以“若水”文化为核心的指向的“百川课程”体系,发展“全面+特色”教育;哲学引导教育,坚持“以教师为本,个性化开展,差异性成长,整体性提升”的教育哲学理念,采取“专家引领、轮岗交流、青蓝结对、一徒多师”等切实有效的措施,建设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通过建立一个章程、一个领导班子、一个绩效考核方案,形成一事一议、闭环管理的制度体系。构建以人为本的“若水管理”体系,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运营畅通。
  构建“学-思-行”教研模式。全体教师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究为重点,积极探索“学-行-思”教研模式。通过“日例会、周教研、月展评”,发挥教研组的集体力量,共同探讨和寻找教学中面临的难题,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寻标、对标、提标业务活动,建立“若水青蓝工作室”,组织教师写百川课程教后记,为“若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
  打造“问题+”学堂。以教材为基、思维为魂、素养为本,以“用问题学”取代“用教材教”,“+”是指辅以“生态场域”。“问题+”教学范式着力破解课堂教学问题意识不强、问题品质不佳、问题空间不足的问题。遵循有序、有趣、有效、有用的“四有”原则,构建体现核心素养的提升、能见智慧的课堂,着眼于时代与未来,激活和唤醒学生的内驱力。
  探寻“实践+”育人路径。“知行合一”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结晶,也是世界教育的趋势。探寻具有乡土特色的“实践+”育人路径,实现知行合而为一,全面育人。通过“学科+实践”“专题+实践”“基地+实践”三个层面,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活动;在重要时间节点及重大传统节日开展专题实践活动;立足学校周边区域资源,依托实践基地开展小课题研究,让学生从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进生活。确定四大类校外实践基地:科学基地——未来学校;人文基地——井塘古村;健康基地——中药种植园;道德基地——孝文化园。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无形的墙”,建立学生到社会体验学习常态化“绿色通道”,打通在实践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最后一公里”。
  实施劳动教育“1+6”新样态。所谓“1+6”新样态:“1”系列主要内容(日常劳动、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六大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种植体验、魔法厨房、生活技能、家务劳动、劳动习惯、公益服务)。依托课程整合,在课程中学习劳动技能,具身性树德、生成性增智、延展性育心;依托“节仪育人”,在体验中涵养劳动精神,整全性强能、情境性育美、生活化育人,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义。
  若水教育立足根基,挖掘教育资源,融人文教育、课程教学、自然环境于一体,打造“若水”文化校园,创建“百川”课程,搭建“学校管理—班级推进—家庭拓展”三级发展平台,文化赋予生命成长,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王世凤 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