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5版:我家门前那条河

15版:望海听风

16版:光影记录

偕园前世今生

(2025年09月29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图 吴瑞芳

  偕园位于青州北关大街西百余米处,初建于明朝,是明隆庆二年的进士、官至按察使的山东益都(现青州)人。房如式聘请精工开辟的菜地兼花园,原名“小西园”。天启年间,房如式之子房可壮与其长兄房可久、次兄房可大将花园扩建后,改为“偕园”,有兄弟偕同的意思,曾名噪一时,至清光绪年间只遗存“奇石数株”。光绪《益都县图志》对此有明确记载。
  房可壮,明万历三十五年的进士,官至御史,人称“房阁老”,花园为“房家花园”。民间一直流传着他的很多逸闻轶事,人人都知道他是明末清初的朝廷重臣,直言敢谏,嫉恶如仇,虽屡遭奸臣陷害,仍不忘忠君报国。他从政近五十载,经历了两朝五帝,三次出仕,两度被贬,可谓历经沧桑,却始终不改其志。
  房可壮一生清廉,所以当时的偕园虽然占地面积不少,却没有富丽堂皇的建筑,多的是可以一直开辟到河岸的果蔬园地。“结屋临溪又面山,且看万绿荫窗间”“沿河可曾栽新柳?隙地还留种旧瓜”“闲风散月常为主,畦蔬村醪也供宾”……房可壮的诗句也充分佐证偕园是一处清静、闲适的隐居之所,其号“偕园隐”也由此而来。
  偕园是房可壮心中深深的印记,这里有他忧国忧民、奋笔疾书的身影,也留下了他侍弄花草、与友把酒言欢的惬意时光。据记载,明朝末年,青州人文鼎盛,继“海岱诗社”之后,文人诗社层出,偕园成为理想的文人雅集之所。最初,有房如式、王基、张宪翔等人的文会,后有房可久、房可大与钟羽正、冯琦等人在此交游,又有房可壮与曹珖、夏咏等人的聚会,一时成为文人墨客钟爱之地。
  现在的偕园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正门朝北,面临三合街,清代时称三贡街,因当年同时有何、刘、房三位贡生,且贡科各不同,为一时盛举。南边高高的崖下是青州的母亲河——南阳河,西边紧邻衡王府路,东边是表海楼。偕园园门极具清式建筑特色的古朴典雅,使用了活泼美观的卷棚歇山两连搭格式,长方形匾额上随意洒脱的“偕园”二字及落款,均是房可壮本人的字迹,廊柱上一副古拙苍劲的对联“阳水重清摇竹露,云山又绿属春风”,摘自房可壮的诗句,正暗合了偕园的重建和青州的历史变迁,令人称奇。
  正对大门的太湖石清雅古朴、玲珑剔透,卓然而立。太湖石南面,曲曲折折的游廊连接着临水而建的枕海堂,堂前一汪清透的碧水(云镜湖)宛如一面明镜,清晰地映照着蓝天绿树、屋舍游廊,盛开的荷花亭亭玉立,鱼儿穿梭于碧绿荷叶间,自由自在。
  湖岸蜿蜒,小桥卧波,为偕园增添了无穷的诗情画意,妙趣横生。对面的假山叠石参差错落、绿树成荫,像一道屏障,将尘嚣喧闹的城市巧妙地阻隔在外。山上一素雅别致的小亭站立山顶,浓墨丹青的美景尽收眼底,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和建筑师的匠心独运,令人恍如身在江南,神思悠悠。
  穿过芳草萋萋的草坪和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的大理石甬道,曲径通幽处便是房可壮纪念馆。大门过厅廊柱上龙飞凤舞的联句“立朝堂不负苍生望,总宪纪常使巨孽惊”,完美地概括了房可壮的职务性质和平生作为,颂扬了他心系黎民、廉洁从政的精神。馆内小院中栽植着两棵红枫树、两棵石榴树,东院墙上张贴着巨幅的“房氏家训家风”,字体端庄规整,赏心悦目。坐北朝南的正堂匾名“都宪堂”(都宪是房可壮官职左都御史的别称)字体为“馆阁体”,笔力刚劲、美观大方。中间悬挂着房可壮的画像,两侧对联“铁面已随江月冷,豸袍犹带御炉香”,其意是:清官房阁老虽然已经像江月一样故去,但他威严的画像恍若真人在堂,穿过的袍服上仍带有朝堂上的炉香气息。展柜内大量的古迹文献、文房旧物以及名人手迹让秉性刚毅、清正廉洁的一代名臣的高大形象矗立在面前,让人心生敬畏和钦佩。
  重建后的偕园在宣传廉洁文化的同时,成为了人们追思先贤和旅游休闲的胜地。和风顺畅的日子,园内练太极拳的、跳广场舞的、唱京剧的……人流不断,各享其乐。家住偕园附近的我,一天两次有时甚至三次四次踏足其中,感受偕园焕发的绚烂光彩。斜风细雨中,站在高高的观景台上,远眺苍茫叠翠的群山,俯视碧波荡漾的南阳河,饱览不远处繁花碧树环绕的万年桥雄姿不减当年,观赏凌空飞架的衡王府大桥上车来人往富庶繁华,再回望清静雅致、文景相依的偕园,在丰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中,想起房可壮那句“今古何人气最雄”,我不禁思绪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