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5版:我家门前那条河

15版:望海听风

16版:光影记录

中外伙伴携手探秘郑板桥纪念馆

(2025年09月29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图 本报记者 刘燕
  9月22日,位于城区十笏园文化街区的郑板桥纪念馆内传来欢声笑语。潍坊市儿童友好小记者观察团的成员与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留学生开展“非遗文化研学之旅 中外共度中秋佳节”暨潍城区城关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潍坊龙潍文化运营有限公司研学老师的带领下,小记者与外国留学生携手探秘郑板桥纪念馆,体验铜片拓印非遗技艺,在欢声笑语中建立了跨国友谊。
  活动首站走进郑板桥纪念馆,身穿红色马甲的小记者早早等候在纪念馆门口,看到来自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的留学生后,他们热情地欢呼“更好潍坊欢迎您”。走进郑板桥纪念馆,灰瓦白墙的院落瞬间吸引了留学生的眼球。他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仔细聆听故事,认真观看历史文物等,生怕错过哪个环节。讲解员指着展柜中的“竹石图”拓片,讲述了郑板桥在潍任职时“清廉断案、心系百姓”的故事。留学生听后,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参观中,小记者还用英文与留学生进行了交流。同时,他们还向留学生介绍了潍坊的美食、美景等,并表示以后有机会还想和留学生一起参加活动。“以前参加活动都是和我们当地人用汉语交流,这次能与外国留学生进行英文交流,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英语口语,还增强了孩子的自信,这次活动意义非凡。”陪同家长张女士说。
  随后,小记者和留学生一起来到荣宝生活非遗手艺体验工坊。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大家开始制作铜拓画:“首先将纸张放到铜版上,然后固定住边角,再用拓包蘸墨轻轻砸,将墨砸开。”制作过程中,小记者和留学生合作,场面其乐融融,充满欢声笑语。在一阵“叮叮当当”的响声过后,大家的铜拓画基本完成了,铜版上“年年有余”的鱼形图案渐渐清晰,还有威风的“老虎”、豪迈的“马到成功”、雅致的“茶”字,一幅幅形态各异的铜拓画铺满桌面,墨香与笑声交织成最动人的乐章。
  看到亲手制作的铜拓画,大家都很有成就感,迫不及待地拍照留念。小记者兴奋地举起“儿童友好 更好潍坊”的标牌,与留学生们并肩合影。快门声响起,一张张笑脸定格在镜头里。“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我们和外国的哥哥、姐姐一起参观、互相交流,还一起制作铜拓画,共同了解潍坊文化,增进了彼此的友谊。”小记者韩蓄说。
  留学生也纷纷表示:“从听郑板桥故事到亲手做铜拓画,我们不仅知道了中秋‘团圆’的意义,更爱上了潍坊的烟火气。这是我们在中国过得最有意义的中秋节。”
  夕阳西下,小记者和留学生挥手告别时,还不忘约定下次一起放风筝、尝肉火烧。潍坊市融媒体中心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以中秋节为纽带,既让小记者在实践中提升了英语表达能力,也让留学生近距离触摸潍坊的历史底蕴与非遗魅力。“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儿童友好’理念融入文化交流,让潍坊的故事被更多国际友人听见,让潍坊文化在交流中绽放光彩。”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