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5版:我家门前那条河

15版:望海听风

16版:光影记录

多孩家庭的“爱”如何平衡

(2025年09月29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二孩、三孩家庭日益增多的今天,一个普遍的困惑萦绕在家长心头:如何让家里每个孩子都感受到平等的爱?如何在资源分配与情感投入中实现真正的公平?这些困惑不仅关乎孩子当下的情绪安全感,更深刻影响着他们性格养成与家庭关系的长期和谐。一线老师结合在教育中观察到的互动案例与专业教育理念,与家长共同探索破局之道。
  案例1
  自从弟弟出生后,原本活泼开朗的小冉逐渐变得沉默寡言。最近,老师反映她上课走神,作业质量下降。对此,妈妈困惑不已:“我们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为什么女儿还是觉得被冷落?”
  老师支招
  二孩或者多孩家庭中,老大的心理落差往往源于“角色突变”。从独享宠爱到需要分享,这种转变容易引发被遗弃感。家长常说的“公平对待”在孩子眼中可能等同于“情感稀释”,尤其是当弟弟、妹妹需要更多照顾时,老大更容易产生“我不再重要”的误解。不妨试试重构“专属时光”,强化价值认同。
  1. 建立“一对一”仪式感。
  每周固定半天作为“大宝专属日”,由爸爸或妈妈单独陪伴,可以是参观博物馆、共读一本书,或是简单的家庭游戏。这种不被打扰的互动能让孩子确信:“即使有了弟弟,我依然被重视。”
  2. 赋予“小助手”角色。
  邀请老大参与照顾弟弟、妹妹的过程,如教弟弟认字、帮妹妹选衣服。当孩子感受到自己对家庭的贡献时,会自然产生责任感与归属感。
  案例2
  小锐和小贤是双胞胎,最近兄弟俩频繁爆发争吵,原因竟是“妈妈更爱谁”。原来爸爸、妈妈在家常说:“哥哥数学好,你要多学习。弟弟更懂事,你要让着点。”这种比较让两个孩子都陷入自我怀疑,甚至用恶作剧吸引关注。
  老师支招
  多孩家庭中,家长无意识的比较会摧毁孩子的安全感。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用统一标准衡量只会加剧竞争心理。当“被爱”与“表现”挂钩时,孩子会误以为“只有优秀才值得被爱”。该怎么破?教家长十字箴言:看见差异,尊重成长节奏。
  1. 创造“独立成就空间”。
  为每个孩子设立专属展示区,如哥哥的书法作品墙、弟弟的乐高城堡。当孩子发现自己的特长被单独认可时,会减少与兄弟姐妹的横向比较。有两个儿子的李先生在家中设置了“双星角”,自此,兄弟俩开始主动分享各自的收藏,争吵明显减少。
  2. 用“我们”替代“你”。
  将“你要向哥哥学习”改为“我们一起来试试”,将“弟弟更听话”改为“你们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语言转变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爱的是“完整的我们”,而非某个“更优秀”的个体。
  多孩家庭中真正的公平不是物质均分,而是让每个孩子都确信:“我在父母眼中是独一无二的。”当家长学会用差异化的方式表达爱,用包容的心态接纳每个孩子的特质,家就能成为滋养心灵的沃土。爱从来不是有限的资源,当家长用智慧与耐心浇灌,每个孩子都能在这片爱的花园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案例3
  文文和笑笑是对姐妹花。文文刚上一年级,笑笑三岁。文文忙着上学,对“考试”“作业”等学业活动很在意,并且有很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大姐大”思想,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对笑笑无意识的哭闹、干扰行为表达抗议甚至训斥。
  老师支招
  1. 合理规划家庭生活,树立边界概念。  家长应从时间、空间设计安排上避免大宝在学习时,二宝来“凑热闹”。鼓励大宝在学习活动前主动和二宝交流沟通,达成约定,让二宝了解到哥哥或者姐姐的学习和自己的游戏是不一样的。千万不要因为二宝呆萌可爱而不对其进行要求,一味宠溺,也不能因为大宝脾气强硬、有恃无恐,而过于照顾其情绪。家长要以身作则,让孩子从小树立是非观念和边界概念。
  2. 引导孩子学会接纳同胞。
  幼年期是同胞互动最密切的时期,家长通过合理引导的方式帮助大宝、二宝理解同胞关系,尤其是让大宝从心底里真正接受二宝是自己的“同胞”。当大宝接纳了二宝,对二宝的干扰就能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和情感来看待了。家庭作为孩子生活、成长的最重要场所,家长应积极构建和谐的同胞关系,促进孩子对家庭角色的认知,并培养其家庭角色意识,承担家庭责任。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