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5版:我家门前那条河

15版:望海听风

16版:光影记录

一河贯古今 文脉绵延长

(2025年09月29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临朐县,是首批“全国文化模范县”“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县”和闻名遐迩的“书画之乡”“小戏之乡”“观赏石之乡”。在这片被弥河水浸润的土地上,东夷文化、齐鲁文化、长城文化、镇山文化、化石文化以及红色沂蒙精神交融汇聚……当历史与现代文明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间沉淀,临朐传承城市文脉的答案,早已写在朐城脚下的弥水中,融入“一城一河”的新风貌里,成为这座城市居民别有腔调的雅致生活。
  □本报记者 赵春晖 通讯员 衣春颖
  以河为媒,三级联动激活文化生命力
  弥河流淌千百年,滋养出这片土地的烟火,也孕育了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临朐县有各级非遗项目200余项。
  在临朐县文化公园,非遗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孙丽娟正忙着创作,灵动的剪刀在红纸上翩翩起舞。“现在年轻人愿意学、喜欢买,多亏县里搭的好台子。”孙丽娟笑着说。她身旁的文创货架上展示着剪纸图案的帆布包、笔记本,都是依托临朐“非遗+国潮”的设计思路开发的文创,通过村级特色文化街区的非遗工坊售卖,去年仅这一品类的销售额就达到10余万元。
  以河为轴,临朐构建起“县镇村三级联动”的非遗传承体系。弥河对面的临朐县文化中心早已成为非遗“大本营”,通过聚力打造“非遗古韵”“沂风朐韵”两大非遗聚集区和齐长城潍坊非遗传承项目,为非遗项目的展示、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平台。
  镇级层面的非遗小镇研学基地,让非遗传承多了“体验感”。临朐县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整合北洋扇剪纸传奇艺术中心等资源建成非遗小镇,串点成线打造研学基地,推动非遗传承与研学体验的互动融合,开辟了非遗传承推广新路径。在这里,游客在学习手绘年画、剪纸的过程中,还能带走自己制作的手作,这种“体验式消费”让非遗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参与”。
  在村级层面,20余条特色文化街区和40处非遗工坊,让非遗真正“接地气”。万达金街的绳艺工坊里,留守妇女正跟着传承人编织带有弥河风光图案的挂饰;平安峪村的电商中心内,手工箅子传承人通过“非遗+电商”模式,让传统箅子走进全国千家万户。这正是临朐“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全县通过手绘年画、钩针编织等乡村振兴非遗项目,已带动万人就业。
  以河承薪,串珠成链让红色资源焕新生
  弥河的流水,不仅浸润着非遗的温润,更激荡着红色的脉动。沿着河岸走,散落的红色遗址恰似河水中的浪花,串起临朐作为沂蒙革命老区县的精神脉络。
  九山镇淌水崖水库大坝上,204米长的连拱石墙静静矗立,诉说着上世纪70年代“一锤一钎建水库”的奋斗传奇;石家河生态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瑞庄村,临朐县委旧址的青砖灰瓦间,“1938年全村12人参军”的红色故事仍在流传……
  临朐把沿弥河的红色遗址“串珠成链”,打造18条研学专线,串联24处省市级特色研学基地,构建“参观—研习—实践”闭环模式,让县域红色资源在沉浸式体验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淌水崖水库党性教育基地的AR实景互动区,讲解员轻轻一点屏幕,身着粗布衣裳的村民,在弥河岸边的石坑里挥锤凿石,钢钎撞击岩石的“叮叮当当”声,混着河水的流淌声,仿佛穿越半个世纪,把当年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重现在观众面前。截至今年9月份,该基地已接待超5万人次。“以前听老师讲‘艰苦奋斗’很抽象,现在‘走进’工地,才懂了啥叫‘不服输’。”来研学的学生王海韵说。
  临朐县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的创新远不止于AR技术。在县实验中学,学生们自发组建“弥河红色文化宣讲团”,利用课余时间走访革命后代,收集整理口述历史。“我们要用年轻人的方式,让红色故事‘活’起来。”学生李悦说。
  作为“全国文化模范县”“小戏之乡”,临朐还将弥河岸边的红色故事融入传统艺术形式,搬上舞台,先后打造《望家乡》《最后一次上战场》等50余部文艺精品。
  这些带着“河味儿”的文艺作品,在乡村剧场、文化广场巡演时,总有人跟着哼唱。就像老人们所说:“弥河的水记着咱临朐的红色过往,咱得把这些故事一代代传下去。”
  以河润心,烟火交织涵养民生文化味
  弥河,不仅是滋养临朐大地的自然之河,更循着“一河两翼、串链成面”的规划思路,成为串联起城市文化生活的文脉之河。从热闹的滨河公园、书香满溢的文化公园,到“全副‘铝’装”的体育公园,这些依河而建的滨水公共空间,正以常态化的文化惠民活动,勾勒出临朐最鲜活的民生图景。
  每到周末傍晚,文化公园格外热闹。河风卷着芦苇的气息掠过广场,银幕早早挂在岸边柳树下,文化公园公益电影准时放映。“这种露天放映,仿佛让人回到童年,别有一番滋味,我特意带孩子来体验一下。”市民陈凯说。
  公园角落里,志愿服务组织“朐城一家亲”搭起了戏剧大舞台,锣鼓声常和着河水声响起。每周日上午,县京剧协会的票友们准时来排练,妆容还没画完,就有遛弯的居民拿着马扎围过来。
  顺着河岸往南走,滨河公园的“舞动新生活”艺站更显热闹。傍晚时分,20多位居民跟着文艺志愿者学跳广场舞,“以前跳舞就是跟着音乐晃,现在编舞老师把咱天天见的河景融进来,跳着心里敞亮。”40岁的张女士说,她们排练的《沂山弥水情》舞蹈,去年在全县广场舞大赛上拿了奖。
  如今,弥河沿岸的文化惠民活动早已不局限于“看”和“玩”。志愿服务组织“朐城一家亲”举办“河边课堂”,书法老师在石板上蘸河水教孩子写字,剪纸艺人带着大家剪“弥河鲤鱼”……“弥河水养人,岸边的文化暖人,这才是咱临朐人过日子的模样。”居民纷纷说道。
  弥河,既是滋养万物的“母亲河”,更是串联起非遗、民生、红色文化的“文脉之河”,藏着临朐对传统的坚守、对生活的热忱、对精神的传承,而奔流的弥水,终将带着这份文脉底蕴,继续滋养这片土地,在悠长岁月中续写精彩华章。

【策划统筹:高文 齐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