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鲁中中心根据地的解放,一团挥师东进安丘,发起了“讨厉(文礼)”和“讨张(步云)”战役,这几仗为山东我军向日寇大反攻创造重要条件。一团1945年8月奉命回师第一路参加战略反攻。日寇投降后,奉命升级为旅,奔赴东北,入编第四野战军投入解放战争。
打响“讨厉战役” 拿下夏坡据点
葛庄歼灭战后,一团经简短休整,奉命拉到诸城附近,参加了滨海军区为主的莒县战役,配合其打下了莒县。沂水、莒县解放后,又迅速西进,参加解放敌人在鲁中根据地的最后据点蒙阴县城。一团作为攻城部队,利用“八八”山炮,以强攻手段,从东、北、南三面突破城垣,攻入城内。他们与兄弟部队一起,经过一天两夜激战,解放了蒙阴县城及其全境。至此,鲁中中心根据地全部解放,沂蒙山区与泰南区完全连成一片。
1945年春,垂死挣扎的日军将驻山东的兵力增至10万人,企图建立山东半岛防御体系,并“扫荡”抗日根据地,然而这些“扫荡”很快被粉碎。山东军区审时度势,发出夏季作战命令,吹响了战略反攻号角。
鲁中一团二返安丘,为“讨厉战役”准备。1943年3月,原国民党鲁苏战区第二纵队司令厉文礼及其残部在城顶山战役被俘,公开宣布投降,接受了日军授予的“鲁东和平建国军”司令头衔。司令部设在安丘夏坡,由嫡系胡鼎三的特务团镇守,兵力约3000人,为抗战末期日伪在安丘最重要的军事据点。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令率先扫清夏坡据点外围,打下高崖据点。
李福泽他们将在葛庄缴获的“四一式”山炮架设在汶河以南,连续三发炮弹,端掉了炮楼。王建安闻讯打电话慰问部队,祝贺高崖战斗胜利,夸奖这是一门“功劳炮”。
1945年4月,“讨厉”战役打响。首个硬仗就是拔除夏坡据点。
这个据点,周边筑有两丈高的圈墙。墙上建有九个大碉堡,墙下挖了一条又宽又深的壕沟,插着鹿角柴,在鹿角柴的空隙埋了很多拉雷。再向外又修了一条很大的战壕,战壕四角修了四个大型碉堡。最外层则扯上了密密麻麻的铁丝网。这套防御工事,曾动用了成千上万人力物力。据笔者所访,当时各村的砖瓦木料被要了个干净。厉文礼吹嘘夏坡是“表里山河”,在他看来,这就是铜墙铁壁,共产党八路军再有能耐,也别想打进夏坡,除非插翅飞进来。
6月5日起,鲁中军区调集所部老一团、四团、九团、十一团、十二团主力,以及地方武装共计万余人,攻打夏坡。参战部队将夏坡团团包围了三天,依靠内部敌工人员配合策动的部分伪军战场起义,里应外合,将城堡攻破,全歼守敌。计毙伤伪军300余名,生俘2000多人,缴获轻重机枪90多挺、迫击炮2门、小炮12门、长短枪2000多支。
夏坡战役意义非凡。它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少有的攻城破堡之战,日后为我军在解放战争的攻城战法、统一战线工作等方面都有借鉴价值。
局面打开乘势东进 扩大“讨厉”战果
夏坡攻克后,参战部队马不停蹄,乘胜扩大了战果。6月8日晚,向昌乐地区伪军张天佐部发起进攻。当夜攻占昌乐的鄌郚,歼灭日寇一个小队和伪军数百人。
9日清晨,潍县、昌乐、安丘之敌来援,我军暂时撤离鄌郚。打下夏坡,局面大开。最直接效应是促成了原厉文礼所辖的韩寿臣十团起义。
6月中旬,我军战略性退出,厉文礼重占夏坡。鲁中军区置此于不顾,在17日,令一团、二团、十一团和十二团分三路继续向东进攻,其中一团以惯用的奔袭手段,直插安丘县城和景芝镇之间的临浯。临浯是仅次于夏坡的据点,一个团盘踞于此,四面是壕沟,两层土围子,防御工事坚固。敌人猝不及防,经过一夜激烈战斗,我军全歼伪军一个团。
6月23日,一团解放重镇景芝,淮安县民主政府建立。
军区派出部队杀回马枪,再度占领厉文礼的老巢夏坡。至此讨厉战役,经过20余天激战,胜利结束。共歼灭日伪军7300多人,攻克据点60余处,解放了安丘以南,临朐以东,景芝以西的1700平方公里土地,打破了敌人在胶济铁路东段南侧的防御体系,巩固了我莒、沂、安革命根据地。
解放四县大片土地 团升旅奔赴东北
紧接讨厉战役,1945年7月,一团发起“讨张(步云)”战役。拿下了夏坡和景芝,张步云已是强弩之末。李福泽率领一团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分秒必争,冒着大雨,昼夜兼程,先攻克其南部据点,然后集中力量在双庙、相州一带围歼,将盘踞在埠头、昌城一带的伪保安大队吕孝先部一网打尽,消灭了张部的有生力量。
一团在1945年春夏打的这几个战役共毙敌数万,解放了安丘、昌乐、高密、诸城四县大片土地,为山东我军向日寇大反攻创造了重要条件。
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1945年8月11日,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将山东军区各部队分为五路,对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展开大反攻。一团奉命西归,加入第一路的作战,向济南及胶济铁路西段、津浦铁路济南至兖州段沿线的日伪军发动进攻。
至8月底,先后解放临朐、莱芜、益都、博山、淄川、章丘、周村、新泰等城镇,切断了胶济铁路西段。
激战正酣,传来了日本投降的消息。一团指战员更加精神振奋,准备继续逼近济南市。
正在此时,党中央、毛主席提早谋划,制定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方针,山东军区根据战略部署,派出主力部队6万余人挺进东北。鲁中军区警备第三旅升级为挺进东北第三师,罗舜初任师长;老一团升级为鲁中军区警备第三旅,李福泽任旅长,共计8300人,在罗荣桓统领下抵达辽阳、鞍山,入列东北民主联军(后发展为第四野战军)。王建安及二团留守山东,解放战争时组建了第26军。
老一团在山东的抗战画上了句号,他们创造的一座座丰碑矗立在山东乃至全国人民心中,永不磨灭。
本期图片由张漱耳提供
本期参考资料:《转战沂蒙的老一团》《胡奇才将军史料选编》《王芳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