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光影记录

09版:“老一团”抗战实录

10版:“老一团”抗战实录

11版:“老一团”抗战实录

12版:“老一团”抗战实录

13版:“老一团”抗战实录

14版:“老一团”抗战实录

15版:“老一团”抗战实录

16版:“老一团”抗战实录

烽火记忆里的“闺女传奇” 藏着勇气传递正气

(2025年08月1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丘市景芝镇前屯村的红色记忆中心展厅里,“前屯跑了四个大闺女”展板吸引了不少村民与访客凝神观看。1940年3月底一个深夜,前屯村四位年轻女子悄然离家,引发“前屯跑了四个大闺女”的流言。而真相是,一场由中共地下党组织精心策划的行动悄然进行。80多年后,这个浓缩着智慧、勇气与牺牲的故事,连同展区的其他红色事迹,将前屯村那段烽火岁月中的英雄气概,传递给新时代的奋斗者。
□文/图 本报记者 陆菁菁
烽火中返乡投身革命洪流
  卢沟桥的炮火震醒了沉睡的齐鲁大地,也点燃了前屯村热血青年的报国心。1937年8月,前屯村在济南求学的牛芳稷(又名牛树兰)、牛玉华、牛玉温(又名刘新)等进步学生,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投身抗战洪流。他们的归来,成为点燃家乡抗日烽火的火种。
  在本村颇具声望的小学校长牛景文(牛芳稷、牛玉华之父)的支持下,牛芳稷等人联合王寄语、张希贤(又名张进)等热血青年,发起一次规模空前的万人抗日宣传动员大会。他们组织爱国青年进行革命教育和军事训练,建立革命武装。
  这支由信念武装起来的革命力量迅速吸引周边村庄的青年,年仅15岁的前屯村贫苦少年李振深受感召,于1939年6月正式投身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前屯村早期斗争的重要一员。
  1939年1月,前屯村革命斗争迎来里程碑事件——中共前屯村党支部正式成立,成为本地较早建立的坚强战斗堡垒。牛芳稷出任首任书记。在上级党组织指导下,支部在王寄语(继任书记)、张进(支部委员)、牛超(宣传委员)等核心骨干领导下,于白色恐怖中隐秘而顽强地发展壮大,先后发展了本村及后屯村十余名党员,培养了50多名抗战积极分子。
  党支部的地下工作险象环生,每一步都考验着智慧与忠诚。1940年3月,根据地委指示,前屯党支部派遣党员牛玉华、牛玉温,以及党组织培养的积极分子牛玉丽、年仅14岁的李自珍四位姑娘执行重要任务。当时,前屯一带处于杂顽张步云势力严密控制下,行动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党支部为此制定周密的计划:四人以“去教会上学”为掩护,商定行动之夜村西三声枪响为号,夜奔苇湾崖集结出发;对外统一口径为“景芝日伪下来‘清乡’吓跑了姑娘”。
  行动当夜,约定的枪声刺破了寂静,四个年轻的身影义无反顾奔向集合点,在县委组织干事曹涌涛的带领下穿越敌占区的重重封锁,历经三天两夜的艰苦跋涉,最终安全抵达五地委驻地。她们在解放区迅速成长,转战南北,成为建设新中国的骨干力量。当“私奔”的谣言最终被革命的真相取代,这段传奇成为献给信仰的永恒赞歌。
  “革命老妈妈”和“前屯好媳妇”
  前屯村红色旗帜的屹立不倒,不仅依靠冲锋陷阵的勇士,更仰赖于无数扎根乡土、默默付出的普通群众,他们是革命的基石,是暗夜里的守护星光。
  曹玉香,这位生于1925年的平凡女性,在党支部建立初期,深受牛芳稷等党员的影响,思想觉悟迅速提高,为掩护前屯村地下党开展工作作出过重大贡献,堪称“革命的老妈妈”。
  曹玉香视同村青年李振、李干如同己出,不仅积极鼓励他们投身革命,更主动承担起收藏党的机密文件、保管党费的重任,以实际行动成为地下党最可靠的“堡垒户”。几十年间,曹玉香以母亲般的胸怀守护着革命的火种,是前屯村早期革命事业不可或缺的倡导者和领路人。
  1939年的单乐年仅十六七岁,受前屯村革命先驱的教育引导和影响,特别是李振第二次派回县委工作之后,她迅速觉醒,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勇敢承担起传递情报、掩护同志的危险任务。1943年,单乐前往根据地学习后,革命觉悟和斗争精神飞跃提升。学成归来后被派往形势异常严峻的高密县城从事地下联络工作。
  1947年秋,敌人进攻高密城,单乐不幸与母亲一起被捕,敌人用尽各种严刑拷打,她始终未暴露党的秘密,最后母女俩英勇就义,被党和人民永远铭记为“前屯村的好媳妇”。
  前屯村老一辈革命者播撒的星火,早已融入村庄的血脉,成为一代代前屯人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今天,在这片被热血浸染过的土地上,一座崭新的精神殿堂——前屯村红色记忆中心(如图)肃然矗立。这处建筑面积160平方米的空间,正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生动载体。泛黄的史料照片、朴实的文字叙述、承载历史印记的实物,无言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每一个名字、每一个故事,都沉淀为前屯人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