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自己的录音
为何听着怪怪的

(2025年08月07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自己说话的录音,或者是通过唱歌软件录下自己的歌声然后回放给自己听。但你有没有发现录音设备里传出来的声音,和平时听到的自己声音完全不一样。这种差别不仅会让人感觉到奇怪,甚至有些尴尬?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声音在录音中听起来与自己听到的不同呢?
  声音的传播方式与听觉差异
  其实,我们平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通过两种途径传到耳朵的:一是通过空气传播,二是通过骨骼传导。普通的听觉体验是通过空气传导的方式,声音从外界进入耳朵,经过耳膜的振动,再经过内耳的处理传递到大脑。
  然而,当我们说话时,声音不仅仅通过空气传递到外界,还通过我们的颅骨直接传导到内耳。这种骨传导的声音与空气传播的声音有很大的不同。骨传导的声音是低频声音的主要来源,声音的传递更加迅速且更少受到空气的阻碍。因此,当我们听到自己说话时,内耳接收到的是通过骨骼传导的较低频率和更为浑厚的声音,听起来更加“饱满”和“浑厚”,这一部分声音会被我们大脑处理为“自己”的声音。
  相对而言,外界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的声音则含有较多的高频成分,清晰且明亮。录音设备的工作原理是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然后存储起来。播放时,再将电信号还原为声音。这个过程听起来很完美,但实际上,声音在转化过程中会丢失一些细节。比如,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出现损耗和反射。而录音设备的麦克风也有自己的频率响应特性,可能会增强或减弱某些频率的声音。这就导致了录音中的声音和我们平时听到的自己声音存在明显的差异。
  听觉适应与自我认知
  除了生理和物理上的差异,心理因素也是造成我们听到自己声音不舒服的原因之一。大脑在我们说话时,会对自己听到的声音产生某种程度的“期望”。由于平时听到的自己声音大多是包含骨传导成分的,感觉更加“圆润”或“厚重”,这就形成了一个内在的声音“标准”。因此,当突然听到不包含骨传导成分的“外界版本”声音时,大脑往往无法及时适应这种变化,和预期形成强烈的反差,导致我们产生一种不适感。
  这种不适感在某种程度上也与自我认知有关。我们对自己的声音有着强烈的情感联系,因此当听到自己的声音和我们认知中的声音不一致时,往往会引发一定的焦虑或反感。特别是当这种“陌生感”超出了我们心理的舒适区时,我们的反应会更加明显。这是一种心理学现象,类似于“习惯性认知偏差”,我们对自己熟悉的声音进行了一定的“心理加工”,并以此为标准去评判新听到的声音。
  事实上,对于我们的亲朋好友而言,他们早已习惯了我们由空气传播的声音,并且认为那是非常自然的,所以根本就不会觉得难听。
  如何调整对自己声音的感知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自己声音的生理特性,但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和认知调整来减少对自己声音的不适感。首先,了解声音产生的机制有助于缓解心理上的不适。认识到自己在听到的录音中并没有完整地还原出自己平时的声音,而只是一个经过空气传播的版本,可以帮助我们理性地看待这一现象。
  其次,多听自己的录音也是一种有效的调整方式。通过反复聆听自己的声音,我们的大脑能够逐渐适应这种声音的“陌生感”,从而降低不适感。最后,接受并学会自我接纳,减少对自己声音的过度审视,也是缓解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