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95岁老兵林万良

铭记烽火岁月 白衣为甲守护乡邻

(2025年08月07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15岁入伍,救治伤员、抢修路桥,身经淮海战役、解放大西南、解放西藏、抗美援朝等烽火征程……昌邑市都昌街道北兴福村95岁的林万良,用跨越烽火与奉献建设的传奇一生,诠释着一名老兵的忠诚与担当。
□本报记者 陆菁菁
15岁参军入伍,担起护理伤员重任
  林万良出生于1930年6月13日,1945年6月,年仅15岁的他参军入伍,被安排在区中队卫生所,同年8月转到渤海三分区第二卫生所。稚嫩的肩膀尚扛不动沉重的钢枪,但作为护理员的林万良却扛起了另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给重伤员喂饭、换药、清理大小便……
  林万良在护理岗位上兢兢业业,迅速成长。1948年,他转到寿光独立团,后转到华东后备兵团工兵七团一营营部。因工作出色,1949年1月7日,19岁的林万良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不久,林万良便投身于解放大西南的洪流。作为第二野战军第七工兵团的一员,他亲历了历时57天、歼敌90余万、解放川黔滇康四省的西南战役。一枚闪亮的“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铭刻着他在这段伟大征程中的奋斗足迹。
  硝烟未散,战鼓又催。随后,林万良踏上雪域高原的征程。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他背着药包,和战友们一同投入到修筑川康、康藏公路的艰巨任务中。既是筑路者,又是守护者,他与战士们顶着高原反应、疾病肆虐的威胁,送医送药、救治伤员。一枚“解放西藏纪念章”,见证了他将青春与汗水播撒在祖国边疆的身影。
战争夺走他的听力,留下“无声勋章”
  1950年,美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1951年,林万良所在的后备兵团工兵营临危受命,奔赴朝鲜战场。
  作为保障运输线畅通的“钢铁工兵”,他们的战场在桥梁与公路上。头顶是盘旋投弹的敌机,行军常在黑夜掩护下进行。一旦安东(今丹东)、上河口、集安铁桥这“三大咽喉”被炸,他们就必须争分夺秒抢修,确保志愿军的粮食、弹药补给线畅通无阻。“粮食、弹药等都从这运输,我们的任务就是保证‘三大咽喉’顺畅通行。”时隔多年,林万良仍清晰地记得当年的使命。
  1952年年初的一天,百余架美机空袭安东,我军高炮团英勇还击,击落敌机17架,成功保卫了安东大桥,地面落满弹片。同年在上河口,敌机再次来袭,我军空炮协同,再次击退敌人,保护了铁桥安全。林万良和战友们甚至冒着炮火,在江上为高炮部队运送弹药,“船面上都落有弹皮”。
  在一次任务中,一枚炮弹在林万良不远处炸响,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让他瞬间什么也听不见了。回国治疗一段时间后,他的听力有所改善,但晚年衰退严重,几乎听不见家人说话。
离开部队后,用一身本领服务家乡
  戎马半生,离开部队后的林万良,奉献从未停止,他将一身本领带回家乡昌邑,先后在朱阳卫生所、双台医院、夏店卫生院、南逄卫生院等医疗机构默默耕耘28个春秋。
  林万良的医术源于战争年代的实践,他说,就像打仗要占领制高点,治病救人也要争先进。在夏店卫生院任职期间,林万良带领团队实现从当地第17名到第7名的跨越。
  林万良用近一个世纪的坚守,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革命军人的初心本色。一枚枚静静戴在他胸前的纪念章,凝固了解放战争的硝烟、西藏筑路的风雪和朝鲜战场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成为他用青春、热血换来的无声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