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华安·凤凰嘉苑小区的徐孟仁老人已经99岁高龄,他每日散步、看新闻,生活平淡而规律。鲜有人知这位慈祥长者珍藏着一件承载了半生征尘的军装——上面挂着“解放东北纪念章”“渡江胜利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铭刻着一位老兵穿越烽火、功勋卓著却静水流深的一生。
□文/图 本报记者 隋炜凤
随部队赴东北,先后经历数场恶战
1926年,徐孟仁出生在烟台莱阳市沐浴店镇中崖后村。1945年1月5日,刚满19岁的他在同村叔叔引荐下,毅然参加八路军。参军仅月余,他便投身解放万第镇(今莱阳万第镇)的激烈战斗,负责外围警戒和押送俘虏、物资,招远、平度、昌邑、寿光等地都留下了他与战友抗击日寇的身影。1945年11月,经历战火考验的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随着抗战胜利,徐孟仁所在的部队前往东北。1946年初,徐孟仁调任四纵二十八团团长胡润生的警卫员,此后经历东北战场多场恶战,沙岭血战的筋疲力尽,四保临江战役的生死考验……在老爷岭,我军和敌军激战三天两夜,反复进行八次冲杀,拉锯式争夺山头阵地。战斗中,一发炮弹落在距离徐孟仁1米多远处,炸出一个坑,所幸他没有受伤,爬起来继续追击敌人。
参加1950年国庆阅兵,圆满完成任务
1948年4月,徐孟仁被选送到原东北军政大学深造,两个月后被选入航空学校,实现从陆军到空军的跨越。
1949年3月,徐孟仁随队变动,先后在北平、南京等地学习工作。在原南京大校场机场工作期间,他亲历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性时刻。
参加国庆一周年阅兵是徐孟仁人生的高光时刻。1950年,人民空军正式组建轰炸机团。徐孟仁被编入刘善本机组,担任机械员,肩负神圣使命——参加新中国首次国庆阅兵。
预演日,徐孟仁幸运地获得“压座”机会。当战机编队第一次飞越天安门时,令他终生难忘的一幕出现了:刘善本的长机领头,左右各有两架拉-11护航,后面12架拉-11跟进飞行,再后面是18架杜-2轰炸机排成两个九机编队。飞机沿长安街通过天安门上空向西飞行,到北京西郊上空,转弯向东飞行。预演落地后,徐孟仁非常高兴,心想,这一辈子可能就这么一次坐飞机在北京上空观看故宫博物院等名胜古迹的机会。
同年10月1日,他们圆满完成国庆检阅任务。两天后,空军司令刘亚楼看望他们时带来了毛主席的评价:“我们有自己的空军了!”机组人员听后热泪盈眶。
淡泊见初心,转业后见证潍坊46载蝶变
1951年9月,徐孟仁随团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战后全团每人获得一枚“抗美援朝纪念章”。此后,徐孟仁参与了陕西、江西、广东等地的空军部队和机场场站的建设工作。1955年,徐孟仁获授“技术大尉”军衔,1962年晋升少校。1968年1月26日是他永生铭记的日子,他作为空军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
1979年,徐孟仁转业到原潍坊农业机械研究所,1985年离休。他见证着这座城市蝶变——土路变高速,绿皮车变高铁,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功勋无言,静水流深。如今,那件挂满勋章的军装,连同那些铭刻着烽火岁月的纪念章,被徐孟仁老人和家人仔细收藏,如同珍藏那段峥嵘岁月。这位穿越世纪风雨的老兵,用他“光而不耀”的一生,诠释着赤诚的初心与无言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