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路欣
8月1日至7日是“世界母乳喂养周”,今年的主题是“支持母乳喂养,呵护健康未来”,旨在强调母乳喂养对儿童健康的促进作用。对于母乳喂养的相关问题,潍坊市妇幼保健院产一科主管护师王熙作出详细解答。
母乳喂养有什么好处
初乳是新生儿的第一剂“活体疫苗”。产后最初几日分泌的乳汁,称之为初乳,初乳富含分泌型IgA抗体,浓度达成熟乳的5倍以上,在新生儿肠道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初乳特殊寡糖可以促进益生菌定植,加速胎便排出,使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降低30%。此外,表皮生长因子等活性物质刺激肠道成熟,为营养吸收奠定基础。有研究显示,纯母乳喂养婴儿的腹泻死亡率降低88%,呼吸道感染死亡率降低63%。这份如黄金般的液体,正是妈妈为孩子面对这个世界提供的第一道“生物盾牌”。
母乳中含有2000余种活性成分(配方奶仅模仿50余种),其中乳铁蛋白的抗菌能力是人工合成的百倍,这份不断自我更新的活体营养系统,使母乳成为真正的“高定奢侈品”。
如何让母乳更充足
做到按需哺乳,宝宝有力的吸吮可以起到刺激泌乳的作用,喂奶次数增加奶水分泌会随之增加。
哺乳期保持合理均衡的营养,可适量增加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增加哺乳频次,每天8次-12次,调整哺乳方式,宝宝正确地含接乳头及乳晕,才能有效吸吮,促进催乳素分泌,增加泌乳量。
仪器低频电刺激可以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刺激乳头周围区域的感觉神经,通过反射作用到下丘脑刺激垂体前叶分泌催乳素,引起乳汁分泌。
中医穴位点按,淋巴疏通按摩,改善气血循环互通乳腺相关经络,促进乳汁分泌。
保持良好心态,多休息,放松心情,保证充足睡眠。
建立妈妈对母乳喂养的自信心,丈夫及家属要积极参与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有哪些步骤
●喂奶前准备
清洁双手和乳房:清洗双手,然后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擦拭乳头和乳晕,避免使用消毒湿巾或酒精等有刺激性的物品,避免伤害乳头及乳晕。
选择舒适姿势:妈妈可以根据自身的舒适需求,选择坐位或卧位,必要时使用枕头等物品辅助哺乳。
诱发宝宝兴趣:挤出少量乳汁,让宝宝嗅到乳汁的味道并吸吮乳头,不要让乳房堵住宝宝的鼻子。
及时发现吃奶信号:早期信号有眼球在眼皮下转动,眼皮在睁开前轻轻颤动,手向脸上举,嘴巴蠕动,小动作变多。中期信号有发出呜咽或哼叫,向妈妈胸口蹭。哭泣是宝宝饥饿的最后信号。
●喂奶过程
哺乳时正确抱姿:宝宝的头和身体呈一条直线,宝宝的脸对着乳房,鼻尖对着乳头,妈妈的手臂抱住宝宝的背部,抱着宝宝贴近自己。妈妈把手指拷在乳房下的胸壁上,使食指支撑乳房根部,大拇指轻压乳房上部,呈“C”字形,手指不要太靠近乳头。
宝宝正确吃奶姿势:宝宝嘴张大,下唇外翻,舌头呈勺状环绕乳晕,面颊鼓起呈圆形,宝宝嘴唇上方可见更多的乳晕,宝宝慢而深地吸吮,能看或听到吞咽。
控制哺乳时间:哺乳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避免无效吸吮,或养成奶睡习惯。如果宝宝拒绝继续吃奶不必勉强。
注意宝宝反应:喂奶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婴儿的吸吮情况、吞咽情况以及是否有呛奶等现象。如果婴儿吸吮无力、吞咽困难或出现呛奶,要及时调整喂奶姿势或暂停喂奶。如出现奶速太快时,为避免呛奶应注意使用剪刀手控制奶速。
●喂奶后处理
让宝宝打嗝:肩上放一块干净的小毛巾,防止宝宝吐奶沾湿。让宝宝侧靠在肩上,宝宝的脸侧向一边,避免窒息。家属一手托住宝宝屁股,另一手则空掌帮宝宝拍背,然后放在床上睡觉。
清洁乳房:哺乳结束,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擦拭乳头和乳晕。
母乳喂养有哪些正确姿势
坐位哺乳:选择矮点的椅子或者在脚下垫上小凳子,妈妈采取舒适的坐姿,背部挺直,后背放上靠枕保持舒适,婴儿身体呈一条直线,由妈妈手臂抱住婴儿的背部,给婴儿全身支撑,头部在肘正中,不要按婴儿的头后部。婴儿鼻尖对着妈妈的乳头。
交叉式体位:选择矮点的椅子或者在脚下垫上小凳子,妈妈采取舒适的坐姿,背部挺直,后背放上靠枕保持舒适,用哺乳侧乳房对侧的手臂托起宝宝,手小心托起婴儿颈后部,如宝宝是头向右躺在妈妈的肘正中时,则用左手托着宝宝,反之亦然。
橄榄球式体位:选择矮点的椅子或者在脚下垫上小凳子,妈妈采取舒适的坐姿,背部挺直,后背放上靠枕保持舒适,婴儿位于妈妈的一侧,婴儿上身正对妈妈的乳房,妈妈前臂支撑婴儿头颈部,另一只手托住乳房,以观察婴儿吸吮情况。
卧位哺乳:妈妈舒适放松地侧卧于床上,头枕于手肘上或头下垫上枕头,婴儿面向乳房,鼻子对着乳头,可以用下面的手搂住宝宝的背部,上面的手托起乳房。如不需托乳房,可以直接用上面的手搂住宝宝。先喂侧躺时靠下的乳房,然后再换上侧乳房。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哺乳时睡着,以免发生意外。
半躺式哺乳:妈妈靠坐在床上,向后倾斜,后腰、颈肩部、双臂使用靠枕保持舒适的姿势,双膝微屈,然后婴儿把放在腹部上,让宝宝的脸面对着妈妈乳房,宝宝身体保持一条直线,妈妈用手臂支撑宝宝的背部和头颈部,让宝宝几乎是趴在妈妈身上吃奶,可让宝宝自由调整各种姿势。
母乳喂养有哪些误区
误区:初乳颜色清没营养,需要挤掉
真相:初乳是产后1天-3天的乳汁,成分中富含抗体IgA、乳铁蛋白、生长因子,是妈妈为宝宝提供的第一剂“活体疫苗”。初乳虽然量少但浓缩,完全能满足新生儿胃容量(仅5ml-7ml,如樱桃大小)。挤掉初乳直接喂奶粉,可能会增加婴儿过敏的风险,降低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误区:奶水清没营养,多喝汤可下奶
真相:前奶(较稀)含更多水分和乳糖,解渴;后奶(较浓)含更多脂肪,管饱。浓汤(猪蹄汤、鸡汤)中蛋白脂肪过多,可能堵塞乳腺管,导致堵奶。最有效的“下奶”方法是每日多喝水(每天2L-3L),均衡饮食(蛋白质+全谷物+蔬菜),并让宝宝多吸,刺激泌乳。
误区:宝宝哭就是饿了,要加奶粉
真相:婴儿哭闹原因很多,如困了、胀气、需要安抚等,不一定是饥饿。过早加奶粉会导致宝宝减少吸吮,减少泌乳反射刺激,导致妈妈奶量下降。增加牛奶蛋白过敏的风险。判断是否吃饱的标准是,宝宝自然松开乳头不再吸吮,每天6片-8片尿布,体重稳步增长符合年龄段。
误区:哺乳前要消毒擦拭乳房
真相:母乳中富含益生菌,帮助宝宝建立肠道菌群。过度清洁会破坏乳头上的保护性油脂,导致皲裂。正确做法是哺乳前洗手,乳房不需要消毒,可用清水冲洗。
误区:6个月后母乳就没营养了
真相:母乳成分随宝宝年龄需求而变化,哺乳6个月后乳汁中仍会含抗体、酶和活性成分。6个月添加辅食后,应采用母乳+辅食并行喂养,建议母乳喂养到2岁或更久。研究显示,母乳喂养的时间越长,宝宝的免疫力越强。
误区:胸小的妈妈奶水少
真相:泌乳量取决于乳腺组织,而非脂肪(胸的大小)。正确做法是,增加泌乳量,可以采用频繁哺乳(每天8-12次)的方法。
误区:感冒发烧不能喂奶
真相:普通感冒、发烧(非HIV/化疗等特殊情况)期间,母乳中的抗体会保护宝宝。正确做法是戴口罩哺乳,避免飞沫传播。如需用药,遵医嘱选择哺乳期安全药物。
误区:攒奶可以让奶更多
真相:母乳是“按需生产”,越攒奶,身体越认为“不需要”,反而减产。正确做法是,按需喂养及时哺乳,必要时2小时-3小时喂养一次。若哺乳完仍有很多奶,可以用手挤出或吸奶器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