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薛静
“早上匆匆‘放娃’,中午外卖喂娃,下午忘记接娃”,暑期来临,全国多地图书馆成了部分家长的“免费托儿所”。孩子们无人看管,追逐打闹、乱扔垃圾,有家长点个外卖就能让孩子在图书馆待一整天。多地图书馆已纷纷呼吁杜绝此类不文明“放娃”现象。 (据看看新闻)
每逢寒暑假,孩子“去哪儿”“谁来管”成为不少家庭的烦心事。尤其对双职工家庭来说,公益托管名额紧张,社会托管需要收费,家中老人精力有限,看来看去,不少家长把视线转到了图书馆。
将图书馆当成“免费托儿所”,既有家长面对现实的无奈,也有社会对公共资源属性的认知偏差。不少家长将孩子“寄存”于图书馆,看似解决了燃眉之急,实则暴露出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长当起“甩手掌柜”,将监护责任、教育责任“任性”甩给了公共文化空间,占用了本就紧张的公共资源不说,也存在安全风险隐患。
作为公共文化空间,图书馆是向社会所有人开放的,其核心功能是提供阅读服务,孩子一多秩序一乱,势必影响他人正常阅读和学习。目前多地图书馆纷纷呼吁“文明入馆”“安静阅读”,也是迫不得已之举。
暑期托管是现实刚需,要破解图书馆困境,不能光指责家长不作为,更需社会共同努力。如图书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可按照年龄段设置不同的阅读、学习分区,最大程度避免相互打扰。通过与高校、社区、社会机构形成合作网络,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五老”志愿者,开展互助式托管、非遗课堂、阅读体验营等活动,拓展更多暑期儿童活动空间。同时,工会、企业也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可根据职工需求开设托管或学习班次,强化双职工家庭的暑期保障。
图书馆中安静阅读的大人与奔跑在书架之间的孩子,本质上都是城市的服务对象,他们各自的诉求提醒着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限制,而在增量。当构建起相关部门牵头,企业、家庭、社会机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的机制时,或许暑期托管将不再成为公共文化空间不可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