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亭
老家门前有棵老槐树,老槐树下打铁人给我的童年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记。
俗话说:“世间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这句老话道出了打铁等行当的艰辛。
农历逢三排八是俺村大集,太阳还没露脸,两名铁匠就在我家门前的老槐树下,摆起摊子,支上炉灶,点着炉火,在“叮当、叮当”的锻打铁具声中,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为热闹的集市增添了别样的音符。
四乡八疃的百姓,像王家的镢头坏了、李家的锄头钝了,都喜欢拿到这里,依次摆放在我家门前,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等待加工。加工完成的随时取走,新的又陆续送来,按老规矩静静地摆放在那里,排成很长一大溜。
红火的铁匠摊,红火的乡村集市,红火的百姓生活。红红的炉火,映红了铁匠的面庞。
炉火正旺,“主角”出场了。他是一位中年男子,瘦高个,左手拿着火钳子,从炉火中快速夹出烧得通红的铁具,放于面前的铁砧子上,右手先是拿起扁长的“响锤”,动作夸张地敲打铁具,发出响亮的声音,传出老远。街坊不出家门就知晓打铁的开张了,闻讯而来。一通“广而告之”后,他则改握小锤快速敲打,不时火星飞溅,铁具很快变了模样。完成后伸进水中淬火,“嗞啦”声中,烟气升腾,一派“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生动场景。
“配角”则是一位敦实健壮的青年男子,但见他一会儿蹲下使劲拉风箱,助旺炉火;一会儿躬身屈膝,双手拿着大铁锤,用力不停地锻打炽热的铁具,额头沁出的汗珠在炉火的映照下晶莹红亮。
打铁讲究火候,关键处即使这般卖力,气喘吁吁,热汗涔涔,中年人还是不停催促他:“快拉!快打!使劲打!”
“叫你拉风箱不中用,叫你打铁也不中用,叫你吃干饭一个顶俩!”中年人边干边嗔怪着小伙子。
难怪中年人揶揄他,抡大锤、拉风箱是力气活,他又年轻,饭量能小吗?中年人说了也白说,好汉不吃眼前亏,小伙子该怎么吃还怎么吃,吃不饱怎么干重活?
为啥说“吃干饭”?
铁匠一大早来到老槐树下,先和泥垒炉膛,然后生火填煤,开工干活。与此同时,把带来的饭锅放到炉膛一侧,锅里是早已加好的水和淘好的小米,扣上盖后,严丝合缝。
铁匠们忙着拉风箱、烧炉火、打铁具,无暇顾及锅中米。虽离炉火较远,但一个上午持续加温,文火慢炖,到中午时分,活停饭熟。因炖煮的时间长,米饭中的水分焖干了,成为干饭。他们一般就是干饭加咸菜凑合一顿,因为炒菜不现实,一没条件,二没时间。但是,偶尔也会有菜吃。祖父跟他们熟络了,不把他们当外人,有时把家里做好的菜从街屋里端出来送给他们。两大碗西红柿汤里,漂着些许蛋花,红黄白相间的颜色在墨绿槐叶的映衬下煞是诱人。饥肠辘辘的打铁人,蹲在树下幸福地吃着,阵阵香气随风飘过,在老槐树密密匝匝的枝叶间弥漫开来……
绿荫之下,日头晒不着,小雨淋不着,打铁人就认准了这地方。有老槐树,就有打铁人;要找打铁人,直奔老槐树。后来,老槐树没有了。再后来,打铁人也淡出了我们的视线。究竟去了哪,不得而知,只留下在岁月长河中流淌的打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