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走近文博人 守护历史创新破圈

(2025年05月19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博物馆中,当您沉浸式观展并感知现代与历史交融的时候,离不开幕后工作者的付出。与此同时,他们也在通过创新展陈方式、深度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等,拓展博物馆的传播边界。在博物馆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近文博工作者,一起倾听他们的故事。
  □文/图 本报记者 郭超 隋炜凤
张雅琪
让文创出彩又出圈

  在潍坊市博物馆一楼文创商店,“潍坊象”帆布包、咖啡杯、茶具等文创周边产品,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更让历史“活”了起来,成了可以带回家的“教材”。
  张雅琪(上图)是潍坊市博物馆综合业务部的一名工作人员,主要负责文创开发与宣传等工作。从起稿、设计、打磨、成型到优化,一件作品短则一周,长则一两个月,产品从想法到量产,中间需经历多个环节。在每件作品设计之初,她都会虚心向专家请教学习。结合不同的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他们研发了“吉象潍坊”潍坊象、“古韵新辉”馆藏文物、“鹤鸣九皋”文官补子、“潍风鸢舞”风筝等四大系列、二百余品类的文创产品。
  在张雅琪看来,文创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属,它应该被更多年龄层的大众所认可。为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他们搭建了产品矩阵的梯度布局,实现“基础款+精品款+典藏款”三级产品体系。文具、冰箱贴、徽章、精品款真丝丝巾、潍坊象摆件等,价格从几元至几百元不等。
  文创要出彩,更要出圈。“潍坊文化博大精深,馆内的每件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文创产品是很好的表达媒介,它们让文物的故事得以延续。”张雅琪说。
扈红
做文化遗产守护者

  “这尊青灰石佛造像,褒衣博带,双眼微眯,一身和美,背后是一只被放大了守望千年的眼睛……”5月18日,在临朐县博物馆展出的“观自在——临朐佛教造像专题艺术展”上,副馆长扈红(下图)娓娓道来。临朐县共登录各类不可移动文物670处,馆藏可移动文物10万余件套,是山东省文物大县。作为一名职业文化遗产守护者,扈红深感责任重大。
  作为一名“90后”基层文物工作者,今年是扈红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第10个年头。2015年,扈红开始负责临朐县文物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近50个文保项目的资金申报、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有序推进。2023年,她负责实施的馆藏佛教石造像保护修复项目被评为首届全省文物保护修复优秀案例。
  扈红和团队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不断创新文物资源的传播方式,“让文物说话,讲临朐故事”。他们依托临朐山旺化石等资源,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和AR数字技术,让文物走到市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