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适度“无聊”是孩子成长的必要养分

(2025年05月19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节假日,家长带孩子出去游玩,享受美好时光,但离开了电子产品,孩子是否会觉得无聊?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孩子们的生活被各种游戏、视频和社交媒体填满,似乎每时每刻都有事情可做。然而,离开电子产品的这种“无聊”状态,其实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无聊和发呆到底是不是浪费时间呢?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和利用这些“无聊”的时光呢?
“无聊”是兴趣的摇篮
可催生自我探索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中,许多家长倾向于将孩子的日程安排得密不透风,将任何未被学习任务占据的时间视为“空白”。“这种对‘无聊’的负面认知,实际上可能阻碍了孩子全面发展。”广东省河源市第一中学心理教师吴永筱指出,这种观念与现代心理学研究背道而驰。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适度的无聊时光并非教育死角,而是儿童成长的必要养分。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当大脑处于“无聊”状态时,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会自发激活,这个负责自我反思、创造性思维和情景记忆的脑区,正是创新火花的发源地。美国心理学家桑迪·曼恩的追踪研究发现,经历过适度无聊体验的儿童,更有助于锻炼发散性思维和提高抗挫折能力。
  吴永筱表示,“无聊”是孩子面对自我时的最初体验,它是兴趣的摇篮。当孩子脱离外部安排,不得不自主思考时,往往会诞生天马行空的创意。例如,玩石子、捉蟋蟀、编故事等,正是“无聊”催生的自发探索。
  吴永筱指出,儿童需要通过自主探索建构对世界的理解。当孩子感到无聊时,他们被迫面对一个问题:“我想做什么?”这一过程能帮助孩子识别自己的兴趣(如无聊时选择画画而非搭积木);培养耐心和延迟满足能力(如等待灵感或参与游戏)。“无聊”是孩子思考生活的机会,在无所事事中,他们学会倾听内心,逐渐形成兴趣和独立意识。
  真正的学习源于内在动机。吴永筱强调,在无聊中,孩子会自己设计游戏(如“过家家”);解决实际问题(如用积木搭一座能承重的桥);这些能力恰恰是AI时代最需要的“非程序化技能”。允许孩子管理无聊时光,实则是赋予他们规划生活的练习,这对未来应对复杂社会至关重要。

“无聊”让孩子学会自处
  当孩子喊“无聊”时,他究竟想表达什么呢?吴永筱表示,当孩子说“我好无聊”时,可能有以下潜台词:“我需要你的陪伴”(低龄儿童常见)、“我对当前活动不感兴趣”(需尊重孩子的选择权)、“我累了,想换种方式放松”(如从作业切换到户外活动)。
  “此时,父母就可以共情孩子,问一问他:‘你觉得无聊是因为想玩新游戏,还是想和我待一会儿?’如果孩子是希望和父母待一会儿,那父母这期间不用刻意做什么,抱抱孩子,跟他随意聊聊天即可。孩子此时只是想从父母身上获得爱的充电,陪伴就足够了。如果孩子说,想参与新的活动,那父母就可以询问孩子想参与什么新活动,给予孩子足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若孩子需要活动建议,家长可提供‘非结构化’选择(如涂鸦、积木、户外探索)。这类活动无固定目标,能让孩子自主定义玩法,保留创造空间。”吴永筱说。
  “‘无聊’不是教育的敌人,而是孩子与自我对话的契机。”吴永筱强调,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敢于让孩子“浪费时间”,或许是最奢侈的养育智慧。“无聊是生命存在的一个必然状态,孩子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中,完成生命给予的更高级别的任务——学会同自己相处。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让我们一起放慢脚步,给孩子们一个更加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吧”。
独处能力
是情绪成熟的重要标志

  日常生活中,当孩子说出“我好无聊”时,很多家长会陷入两难:既担心过度安排剥夺孩子的自主性,又忧虑虚度光阴影响孩子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适度的无聊恰是培养创造力和心理韧性的黄金机会。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中心追踪实验显示,每周拥有2小时至3小时自主安排时间的孩子,更有利于提高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广东省河源中学心理教师杨柳英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解析了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应对方法。
  对于学龄前(3岁-6岁)孩子,家长要通过具象化引导其发展象征思维。比如,当孩子摆弄玩具说无聊时,家长蹲下来用“魔法提问”:“如果这个小熊会说话,它现在想去哪里冒险?”建议家长准备“神奇材料盒”(鹅卵石、小木块、彩纸、自然物等),当孩子无聊时取出,家长可以问:“猜猜这些宝藏能变成什么?”家长可以每天抽出半小时陪同孩子共同完成这样的对话。
  小学低年级(7岁-9岁)孩子开始渴望社会认同,家长可以说:“你上次在小区收集树叶做的画作特别棒,要不要再创造个新作品?”家长可跟孩子一起制作“挑战卡片”,用十种不同材料完成十幅画作创作,计划每周完成一幅,最后可在家里办个家庭展览,培养孩子的目标感。
  小学高年级(10岁-12岁)孩子抽象思维萌芽,家长可采用苏格拉底式提问:“你觉得真正让你无聊的是什么?是事情没意思,还是暂时没找到感兴趣的点?”家长可引导制作“兴趣探索地图”,写下所有想尝试的事情,每周选一项实践。
  青春期(13岁以上)孩子需要被赋予决策权,孩子在这个阶段,家长要尊重其独立性,可以说:“我注意到你在找事情做,你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自主时间公约,同时约定电子设备使用时段,留出孩子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临床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独处能力是情绪成熟的重要标志。”当家长不再急于填满每个时间缝隙,孩子才能真正发展出自我对话的能力。
引导孩子
与“无聊”做朋友

  “妈妈,我好无聊啊……”这样的场景正在无数家庭上演。杨柳英表示,当孩子们开始抱怨无聊,很多家长如临大敌,立即启动“救火模式”:递上手机、打开动画片、翻出绘本玩具等。但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即时满足恰恰切断了孩子发展重要心理能力的契机。家长不妨尝试以下做法。
  1. 搭建安全容器:创设“无聊缓冲区”。在家里设置“神秘盒子”,放入未经加工的天然材料:松果、鹅卵石、麻绳、木片。这些开放式材料不会直接告知玩法,却能激发孩子的原始创造力。
  2. 启动观察者模式:从“解决问题”转向“发现可能”。当孩子说“无聊”时,尝试将“那我们来……”的句式改为“你注意到……”例如:“你注意到阳台的绿萝叶子在跳舞吗?”“你发现积木在阳光下会有影子游戏吗?”这种引导能帮助孩子建立对环境的觉察力。
  3. 制定“无聊转化公式”:情绪认知三步法。
  教孩子识别:“我现在心里空空的,像被风吹过的空罐子。”(情绪命名)
  引导思考:“这个空罐子可以装下什么有趣的东西呢?”(转化启动)
  共同实践:“我们试试把罐子变成传声筒,还是存钱罐?”(行动转化)
  这套方法基于情绪ABC理论,能帮助孩子将消极体验转化为创造动能。
  4. 建立家庭留白契约:每周2小时无计划时光。全家人共同签署“留白协议”,约定每周固定时段不安排任何既定活动。研究发现,家庭集体留白能提升亲子互动质量,促进心智化能力发展。
  儿童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游戏是儿童自我发展的最高表现形式。”而优质的游戏,往往始于看似空白的无聊时刻。当我们不再急于填满每个时间缝隙,孩子才能在这些缝隙里播种想象,收获成长。
据《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