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傣寨何处寻

(2024年05月14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沛
  到一个新地方,总希望看到不一样的风景。特别是到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更希望看到和了解他们的生活。不过,语言不通,即使是住在一起,也很难交流,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看他们的房子。傣族、彝族、苗族等,都住竹楼。原生态的竹楼,平地夯实,先放若干石礅,石礅上竖立柱,立柱支撑起尖顶茅棚。楼下养牛、猪、鸡,楼上住人。上楼有梯子,上楼后把梯子抽到楼上,野兽就对楼上的人无可奈何了。屋子的中间是火塘,烟火常年不熄。进屋要脱鞋,不分间,一家老小吃住都在一起。
  2016年我来西双版纳时,曾一个人跑出十几公里去探寻一个深山瀑布,未果,回程没车了,只好步行。一路看到村寨就拐进去,还曾看到过几个比较破旧的竹楼。当时有的村寨已经翻盖成钢筋水泥的房屋了,外墙贴了瓷砖,屋顶有蓝色的、红色的。
  2023年冬天我再来西双版纳,破旧的竹楼已经难寻觅了。有的人家翻盖房屋之后,内部装修比北方县城的许多有钱人家还现代。楼下也不再养牛、猪、鸡,而是停车或者干脆当客厅。见到一个棚子,是茅草的顶,细看,那茅草竟然是塑料的,每块长约两米,用长夹子夹着,一层层放上去,足以乱真。村民们富了,竹楼更新换代,当然是好事,只是,为什么不保留一两处原始的寨子供参观之用呢?真是遗憾。
  郊区尚且如此,城区更甚。记得2016年来时,我打听着找到总佛寺,看罢出来,走的是坝吉路,那时路两旁全是傣家的悬空楼,大多是木头的,黑黑的尖顶,只有一层。而现在,幸存的不及三分之一,而且升级换代了,只模样大致还是原来的样子。另外的三分之二都盖成了楼房,四、五层的有,九、十层的也有,几乎都是公寓,里面住的全是外来的过冬者。
  扒掉竹楼盖砖楼,扒掉矮楼盖高楼,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新楼竟也像热带雨林里的植物,见缝插针地盖,你高我更高,楼与楼之间,伸手可及,开窗见墙。而且朝哪儿的都有,完全不顾及能不能晒到太阳。就这样的公寓,也不愁租。沿街的,一楼是饭店、超市、水果店,二楼以上全都住得满满当当,阳台上晾晒的衣物五颜六色。
  哦,对了,千万不要在春节和泼水节期间来西双版纳凑热闹,所有酒店、宾馆价位翻好几番,仍一房难求。开车来的,可以蜷在车内过夜;乘飞机、坐火车来的,有的甚至被迫在桥洞下打地铺。
  城西不远,依山傍水,有个寨子,名曼丢。不大,虽然也寻不见原始的竹楼了,但村寨的格局基本没变,小山坡平缓,寨子错落有致,寨寺、寨心一应俱全,村内村外有各种果树和花木,很有几分世外桃源的意境。如果有时间,不妨前往一探。
  村中央有寨心,村外有佛寺,村村如此。有些佛寺“跑”到村子里来了,那是因为村寨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