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饭后胃反酸?警惕食管裂孔疝

(2024年05月14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常方方
生活习惯不好的老年人易患食管裂孔疝
  家住高新区赋海世家小区今年78岁的孙先生平时经常有烧心、胃反酸的情况,每次吃饭后格外严重。他以为自己得了胃病,吃了治胃病的药后却没有任何效果。过了一段时间,孙先生出现上腹饱胀、吞咽困难的症状,家人便带他来到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就诊,最终被诊断为食管裂孔疝。
  无独有偶,家住奎文区今年67岁的李女士也经常在饭后出现烧心、胃反酸的情况,她以为是肠胃不适,便戒了生冷食品,晚饭也不敢多吃,但是症状仍未缓解。后来李女士也出现了吞咽困难的情况,于是到医院就诊,被确诊为食管裂孔疝。经过一段时间的对症治疗,李女士的症状有了好转。“吃了医生开的药,现在好多了。”李女士说。
  刘艳表示,食管裂孔疝是指腹腔的器官或组织(如胃等)通过食管裂孔进入胸腔内的一种良性疾病。众所周知,胃属于腹腔器官,在人体胸腔和腹腔之间有一块肌肉——膈肌,将胸腔与腹腔分离。膈肌上有一个食管裂孔,食管穿过食管裂孔,连接膈肌下面的胃。然而,当人体腹腔内压力大于胸腔且食管裂孔过大时,压力差会将胃甚至腹腔的其他器官“推入”胸腔,即出现食管裂孔疝。通俗来说,就是腹腔的器官(如胃)通过食管裂孔进入了胸腔。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食管裂孔周围组织会变得松弛、肌肉弹性降低甚至消失,易诱发食管裂孔疝;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的老年人,腹腔内压力比正常人高,也易诱发食管裂孔疝;过度吸烟和饮酒以及进餐过快、过饱,常食高脂、辛辣食品的老年人胃部会分泌过多胃酸,患食管裂孔疝的几率更大。
合理用药,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针对食管裂孔疝的治疗,刘艳提出以下建议。
  抑酸药 对于症状较轻的食管裂孔疝患者,质子泵抑制剂及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都能抑制胃酸分泌、降低反流液的酸度。其中,质子泵抑制剂疗效更佳,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但注意不可长期使用抑酸药,否则会出现消化不良、肠道菌群失调等不良反应。
  促动力药 症状严重的食管裂孔疝患者在使用抑酸药时,还应配合促胃肠动力药(如吗丁啉、莫沙必利),可增强括约肌的压力,提高食管和胃的蠕动效率,加快排空胃内容物,以减少胃反流对食管的刺激。但少数患者服用此类药物可能出现口干、头疼等不良反应。
  黏膜保护剂 应用上述两种药物时,可同时应用黏膜保护剂(如思密达、麦滋林)来保护胃黏膜,但这类药物可能出现舌头和大便呈灰黑色等不良反应。
  注意饮食 尽量选择高蛋白、低脂肪类的食物,如牛奶、鱼虾、肉类、蛋类、豆类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蒜、辣椒、花椒等。建议戒烟戒酒,以免加重病情。
  适当运动 食管裂孔疝患者需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并坚持下去。肥胖者应适当减重,避免腹部压力过大。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食管裂孔疝患者吃饭速度不宜过快,每餐不宜过饱,饭后不要接着弯腰或抬重物。规律作息,不要熬夜,多休息,睡觉时可采取头高足低位(抬高床头20度-30度)。
  避免高强度工作 食管裂孔疝患者应尽量避免高强度工作,避免长期久坐,多起身活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