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的1994年,一张张散发着油墨香气的小报,以“小、快、灵”的姿态展现在潍坊市民的眼前。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消息,次日就与读者见面,在那个信息传播手段还相对落后的年代,《潍坊晚报》紧跟形势,极力做好宣传服务,成为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后又不断创新,改用彩印并数次改扩版,以多种版块、形式吸引不同读者群,成功地实现华丽转身。
2000年始,晚报试水“开门办报”。当时正值中超联赛打得如火如荼,山东泰山队的战绩与世界杯的走向吊起了潍坊球迷的胃口,文体版应时推出了每周一期的“球迷朝天锅”,众多球迷评论员抢投球评,我也被激烈的球赛和火辣的球评所吸引,试着发了几段评球短文,意外地引起了编辑的注意,还为我拟取了评球艺名。在编辑的鼓励指导下,我的创作欲望被激发,从此开始为多个栏目供稿,年终还被评为优秀通讯员。
联想我涉足写作之路,我认为这一时期晚报编辑部还有一大贡献,那就是慧眼识珠般地挖掘激励了以于家干、于恩胜、傅彩霞、祝红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写作人才。可喜可敬的是,这些写作大咖至今仍然奋笔潍坊文坛,不断奉献着新作。
许是年龄所致,在当今数字传媒快餐文化受宠的年代,我却不太喜欢被动去接受来自手机的天量信息,依然乐于主动阅读纸媒传播的知识,喜欢读书剪报,除扫阅经济建设发展动向和军事外交外,健康知识、生活妙招、诗文赏析尽收囊中,特别是晚报周六版的《人文潍坊》我都有收藏。
在此寄望潍坊人民自己的报纸《潍坊晚报》,一如既往地发挥本地优势,在宣传潍坊服务民生上谱写新曲。
初学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