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针疗法是一种结合中医经络理论与物理刺激的外治疗法,通过特制的棍状工具对身体特定穴位或部位进行按压、推刮等操作,达到疏通经络、缓解疼痛、调节气血的作用。潍坊市中医院脑病诊疗中心主任赵曼丽为您解答有关棍针疗法的相关问题。
┬本报记者 王路欣
棍针疗法的主要功效
棍针疗法又称棍针拨筋疗法,源自《黄帝内经·灵枢》九针理论的传统医学智慧,经过陈伯甫先生的创新发展,实现了传统医学的现代化应用。
棍针其实并不是“针”,而是根据不同身体部位需求制作的形状各异的工具,通过这些特制的棍状工具对身体特定部位,如关节、肌肉、肌腱和韧带的痛点,施行独特的“拨筋”手法,使经筋、脉络通畅,达到“祛痛致松、以松治痛”的目的。
棍针疗法的要点是找准病结所在,利用棍针的强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新陈代谢。该疗法具有无创、不用药物、迅速缓解疼痛等优点,且与传统针灸相比,棍针疗法无需刺破皮肤,通过体表刺激起效,痛感较轻,更适合畏针人群。与普通按摩相比,棍针疗法借助工具,可精准作用于深层组织,减少操作者手部疲劳,且力度更易控制。
适应症及禁忌症
棍针疗法的适应症广泛,涵盖多个系统疾病,如头部疾病或症状(头晕、偏头痛、颈椎病等)、腰背疾病或症状(骨神经痛、腰背痛、慢性盆腔痛等)、胸腹疾病或症状(胸腹肌疼痛、乳腺增生、长年胃病等)、四肢疾病或症状(肘膝关节炎、肩周炎、网球肘等)。
以下情况不宜行棍针疗法:
1.骨折、骨结核、骨肿瘤者禁用。
2.急性扭挫伤、皮肤出现肿胀破溃者不宜进行棍针治疗。
3.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出血倾向疾病、感染性疾病、极度虚弱、皮肤疖肿包块、皮肤过敏者不宜进行棍针治疗。
4.不配合者,如醉酒、精神分裂症、抽搐者不宜进行棍针治疗。
赵曼丽表示,首次用棍针疗法治疗时应采用渐进式手法,单部位操作不要超过2分钟(防筋膜水肿)。患者治疗后可饮用温水助排邪。治疗间隔建议为重症每日1次,轻症隔日1次。
此外,接受棍针疗法后,患者的身体处于恢复和调整阶段,合理的饮食调理能让身体更快恢复健康。患者的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生鱼片、冰淇淋等生冷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摄入瘦肉、鱼类、蛋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促进新陈代谢,加快身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