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6版:光影记录

临朐县冶源街道洼子村

破局求变开新篇 冷水鱼溅起“金水花”

(2025年09月16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本报记者 刘燕 通讯员 段秋屹
图/本报记者 周爽

  近日,记者来到临朐县冶源街道洼子村,在临朐县顺宇淡水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鲟鱼养殖基地看到,一池池鲟鱼舒展身姿,丝滑穿梭,泛起阵阵涟漪。该村党委书记董玉德沿着鱼塘步道缓缓踱步,目光扫过水面,便敏锐察觉到部分鲟鱼活跃度不及往日的细微变化。从曾经的罐头厂经营者到如今的“鲟鱼专家”,董玉德用16年的时间,带着村民把冷水鱼变成了“致富鱼”,让小村庄跳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舞步。
  “这个池子里的鱼,比昨天喂食时活跃度低了些,今天得仔细测测水质。”董玉德转头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在这个养殖基地,这样的养鱼池有40多个,每个池中育有2500多公斤成鱼,室内的120多个育苗缸,每年能培育出100多万尾鲟鱼苗。
  “山里咋能养出这么优质的鲟鱼?”面对记者的疑问,董玉德给出了答案。洼子村紧邻水库,常年保持18℃左右的水温,具备发展冷水鱼养殖的天然优势。此前,董玉德经营着一家罐头厂,偶然了解到临朐县发展冷水鱼养殖的潜力后,毅然拿出全部资金,回村投身冷水鱼养殖事业。
  创业初期,董玉德是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既缺技术又没鱼苗,起步之路布满荆棘。2009年前后,董玉德远赴北京、黑龙江等地学习,途中遇到不少波折和挑战,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从当地研究所带回高质量的鱼苗。“在黑龙江研究所,专家手把手教我辨别鱼苗优劣、判断水质好坏,还叮嘱我‘养鱼先养水,水好鱼才肥’。”这句话,董玉德至今铭记于心。带着学到的技术和优质鱼苗,他在村里建起第一个冷水鱼试验池。一晃16年过去,董玉德早已成了养殖鲟鱼的“老手”,每天在养殖基地转两圈,就能精准发现鱼儿的异常状况。
  董玉德不仅成了养殖能手,还运用经济管理知识为产业发展破局。他打破传统销售模式,主动对接北京、济南等地的餐饮品牌和电商平台,用鲜活鱼礼品袋通过网络物流发货,让洼子村的鲟鱼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创新推出“冷水鱼+文旅”模式,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蓬勃发展,形成产业联动效应。在董玉德的推动下,2013年成立的顺宇淡水鱼养殖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辐射周边徐家王舍村、冯家王舍村、冶东村、冶北村、红光村等多个村庄,现有社员37户,养殖面积达180亩,每年产出鲟鱼、三文鱼800吨,产值突破2400万元,还为济南、葫芦岛、本溪、齐齐哈尔等地的养殖户提供优质鱼苗,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
  董玉德并未满足于眼前的成绩,合作社的新规划已提上日程。“鲟鱼雌鱼长到七八年、体重达50公斤左右时,取卵加工成高端鱼子酱,单条鱼的价值就能从8000元涨到10万元。”谈及未来,董玉德难掩兴奋。目前,合作社正紧锣密鼓筹备鱼子酱深加工车间,还计划投资10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4.5亩的鲟鱼、三文鱼现代化育苗车间,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新增产值2000万元。
  如今的洼子村,早已褪去传统农业村的旧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村口的惠民综合体内,村民既能办理事务,又能休闲娱乐;鱼塘边的观光路上,游客不时驻足拍照,记录乡村美景;合作社的车间里,工人有条不紊地打包鲜活鱼,一派繁忙景象。“下一步,我们打算再办个冷水鱼科普馆,让洼子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望着波光粼粼的鱼塘和远处的村庄,董玉德的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