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寿光市中医医院,有这样一位医者,他以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成为了无数患者心中的灯塔。他,就是主任医师董月奎。扎根杏林数十载,董月奎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大医精诚”不仅仅是一句古训,更是每一位医者应当追求的境界。
□文/图 本报记者 王路欣
中医妙手,治病有方
近日,寿光的赵先生因左侧食指甲沟炎和痔疮出血,生活陷入了不便与苦恼之中,他到附近一家医院就诊,外科医生的建议是直接进行手术。出于对手术的恐惧,赵先生踏上了寻找中医之路,最终来到了寿光市中医医院董月奎的门诊。
针对赵先生的甲沟炎,董月奎给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蕴含中医智慧的疗法——利用猪苦胆与大黄粉的奇妙结合,将大黄粉与猪苦胆内的胆汁混匀后,套在患病的指头上,每天两次,每次三到四个小时。这看似不起眼的“组合”,短短两三天,赵先生的甲沟炎奇迹般地好转了。
对于赵先生的痔疮问题,董月奎也给出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解决方案,将五倍子打成粉,加入香油调成糊状,每次大便结束后清洗肛门部位,再涂上调好的糊状物。同时,叮嘱赵先生要忌酒、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就这样,仅仅用了五天时间,赵先生的痔疮问题也得到圆满解决。
扎根杏林,矢志不渝
谈起与中医结缘,董月奎告诉记者,他幼年时,当地医疗条件有限,他的母亲疾病缠身,因缺医少药饱受折磨。这段经历,像一把刻刀深深刻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每当夜深人静,母亲痛苦的呻吟声总在他耳边回响,成为他心中挥之不去的痛。正是这份痛,激发了他学医的决心。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专业。
1983年,董月奎如愿被山东中医学院(今山东中医药大学)录取。大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不仅限于课本知识,更广泛涉猎古籍经典,努力汲取中医的智慧与精髓。毕业后,他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在临床实践中摸爬滚打,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救死扶伤的实际能力。
2002年,董月奎前往北京进修,有幸成为全国名中医史载祥的门生。在史载祥的悉心指导下,董月奎的中医理论和诊疗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他深谙伤寒、金匮、温病等中医经典,并能灵活运用,因病施治,屡见奇效。无论是顽固性发热、内科疑难杂症,还是糖尿病足等难治疾病,他都能精准辨证,给予患者最有效的治疗。
董月奎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糖尿病足是内分泌科的顽疾,截肢率高,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寿光的患者周先生是家中的支柱,当时他满怀希望地找到董月奎。董月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应用自拟中药方剂外敷患处,不仅减轻了周先生的痛苦,更成功保住了患肢。
精诚为医,廉洁行医
2009年,董月奎在医院创建了内分泌科,并引领着科室不断前行,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独特治疗方式,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董月奎应用协定处方糖肾方,针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进行精准治疗,有效控制蛋白尿,延缓了疾病的进程。这一创新疗法不仅为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为中医在糖尿病治疗领域开辟了新的天地。
董月奎的创新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对传统中医的挖掘上,更在于他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他创新应用中药无饥饿禁食疗法治疗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等疾病,从根源上减轻患者的痛苦。这一疗法不仅有效降低了患者的血糖、血压,还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在黄元御之“下气方”的基础上,董月奎更是巧妙地加用一些药材,活血化瘀散结,调节气机升降失常,治疗气郁痰阻型结节性甲状腺肿。这一创新方法不仅挖掘了一代御医黄元御名方的潜力,更为临床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董月奎对待患者始终如一,用热心、耐心、精心、细心全身心为患者服务。无论是节假日的深夜,还是阖家欢聚之时,只要接到医院的急诊、会诊电话,或是病人出现异常情况,他都毫不犹豫地赶到医院,为患者排忧解难。
不仅如此,董月奎坚守医德,廉洁行医,保持一身正气,深深打动了患者及家属。
董月奎以中医古籍为经、临床验方为纬,编织出中西医协同的生命经纬网。在他的带领下,科室不仅在中医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更在中西医结合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平易近人,传承带新
提到董月奎,每一个认识他的人都不约而同地给出同样的评价:平易近人。无论是初入医院的新员工,还是工作多年的老同事,董月奎总能用和蔼可亲的笑容和耐心细致的指导,让大家在工作中感受到温暖和力量。董月奎常常与年轻医师围坐一起,共同探讨病例、分享经验。
“医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学科,只有不断传承和创新,才能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董月奎说。而他也总是乐于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年轻医师,并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能力,量身定制培训方案。有些年轻医师在面对复杂患者时信心不足,不敢轻易开中药。这时,董月奎会耐心地鼓励他们、指导他们,甚至通过提示和示范的方式,帮助他们迈出第一步。
董月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医生的天职,诠释着“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在董月奎看来,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人文关怀。他始终坚信,只有用心去感受患者的痛苦和需求,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治病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