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消费新图景·聚焦夜经济

16版:光影记录

莫让造谣短视频成为社会矛盾的“放大器”

(2025年07月30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评论员 孙瑞荣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虚假信息泛滥,频频出现短视频作品用“剪切拼凑”“故意模糊时间地点”“冒用身份”“AI伪造”等手段,夸大渲染社会矛盾、制造社会焦虑,挑起群体对立,严重扰乱网络传播秩序。造谣短视频如何激发群体对立,扰乱社会秩序?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据《检察日报》)
  近年来,网络谣言成为互联网空间治理的顽疾。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公安机关全年侦办涉及网络谣言案件4.2万余起,查处造谣传谣违法犯罪人员4.7万余人,关停违法违规账号33万余个,清理网络谣言信息252万余条。
  当“剪切拼凑”的画面扭曲事实真相,当“AI伪造”的场景突破真假边界,短视频平台上泛滥的虚假信息,正成为放大社会矛盾、撕裂社会共识的“隐形推手”。这些虚假内容,在不断冲击着网络传播秩序的底线,对社会信任体系和公众理性认知构成严峻挑战。
  造谣短视频的“破坏力”,源于其精准踩中社会情绪的“敏感点”。创作者往往刻意选取教育、医疗等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通过断章取义的剪辑、煽情化的旁白、对立化的叙事,将个体事件上升为群体矛盾,将偶发问题解读为制度缺陷。这些信息通过算法推荐快速扩散,在“信息茧房”效应下,让网民陷入“片面事实”的认知误区,进而催生非理性的焦虑、愤怒与对立。
  虚假信息屡禁不止,核心在于“低成本高收益”的畸形生态。一条造谣短视频的制作可能仅需几分钟,却能凭借社会矛盾话题的“天然流量”轻松收获数万点击量,而造谣者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让流量变现牟利。更值得一提的是,普通网民难以辨别信息真伪,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虚假信息的传播者。
  破解这一困局,不能仅停留在“事后惩处”,需构建全流程防控体系。对于平台而言,要对涉及敏感话题的短视频进行核验,对无法验证来源的内容打上“存疑”标签,同时减少对“情绪流量”的追逐,增加权威信源内容的权重,让事实真相而非煽动性言论占据传播主流。监管部门则需通过罚款、封号、纳入征信等手段提高违法成本,对恶意造谣者依法严惩,避免“只罚账号、不究源头”的治理漏洞。对公众而言,要多一点冷静思考,少一些情绪宣泄;多一次源头查证,少一次盲目转发。
  网络空间的清朗,既需要技术筑起“防火墙”,也需要制度织密“防护网”,更需要公众点亮“辨别灯”。唯有多方合力,才能斩断虚假信息的传播链条,让网络回归真实、理性、向善的本质,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器”而非“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