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消费新图景·聚焦夜经济

16版:光影记录

穿越烽火岁月 瑞庄村红色基因犹跃动

(2025年07月30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临朐县石家河生态经济发展服务中心驻地西北6公里处,群山环抱、弥河相依的瑞庄村静静伫立着。这座始建于明初的村庄,不仅有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秀丽风光,更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1938年9月,中共临朐县委在瑞庄村诞生,点燃了这里的革命火种。红色基因深植于这片土地,历经岁月沉淀,如今赋能瑞庄村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征程中大步迈进。
□文/图 本报记者 刘燕
老照片讲述着那段烽火岁月的故事
  进入瑞庄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中共临朐县委诞生地旧址,三间坐北朝南的北屋,屋顶覆盖着茅草,墙面由黄土夯筑而成,历经风雨侵蚀,表面斑驳,留下深浅不一的痕迹。西厢房是简朴的土木结构,与北屋共同构成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院落。
  屋内陈设简单而朴素,木质的桌椅、陈旧的油灯……老物件整齐摆放。墙上挂着王宇坤、李逸民、于超、于杰四人的照片和简介,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讲述着1938年那个不平凡的时刻——中共临朐县委在此诞生,点燃革命火种。
  “这是我大伯的画像,他牺牲时才25岁,没留下照片。”村民王兆兴指着墙上王宇坤的画像说,大伯没有子女,爷爷苦苦盼望抗战胜利那天,能与大伯团聚,遗憾的是,爷爷终究没有等来那一天,于1945年8月抗战胜利前夕,积劳成疾,撒手而去。
  如今,这里已成为潍坊市党史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着大批党员干部、学生和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
中共临朐县委在此诞生,开展革命活动
  王宇坤1918年出生在瑞庄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35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济南乡村师范学校,受进步同学景晓村等人影响,很快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农村学生成长为进步青年,入学第二年即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王宇坤回到村里,以教员身份作掩护,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我大伯团结了一大批进步青年,经常在我爷爷家开会,我父亲王玉环给他们站岗放哨。”王兆兴说。
  1938年春,日军占据临朐,一时血腥恐怖笼罩全县。王宇坤等人一面外出寻找党的组织,一面联系进步青年,秘密组织抗日武装。同年夏,他们找到鲁东南特委书记景晓村,接上组织关系,景晓村支持他们回临朐组建县委。
  1938年9月,于杰、于超、李逸民、王宇坤四人在王宇坤家中开会,秘密建立中共临朐县委。于杰任县委书记,李逸民任组织部长,于超任秘书,王宇坤为县委委员。10月,中共淄博特委成立后,临朐县委隶属淄博特委领导。12月,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驻临朐县五井一带,临朐县委便以八支队驻临朐工作团的名义进行公开活动。
  王宇坤还动员同村青年周村章、程吉尧一起参加八路军。回部队后,王宇坤随部队转战到清河地区,不久调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1939年5月学习结束后,王宇坤等在景晓村带领下在清河一带开展抗日工作。
王宇坤牺牲十年后家里人才得知
  王宇坤参加八路军后,跟家人几乎断绝了联系。家人因他的中共党员身份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折磨,但是对于王宇坤开展抗日斗争,他们始终引以为荣。
  王宇坤与家人失联长达十数年之久。1953年,当王家人终于打听到王宇坤的消息时,令他们震惊的是,王宇坤已于10年前壮烈牺牲。原来,1943年10月,日军在渤海地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扫荡”,当转移队伍走到广北、沙营、六户时,遭遇从张店来的敌人,宣传部、秘书处的一部分同志和大部队走散。王宇坤等人在垦利一带潜伏下来。傍晚,敌人实行“拉网清剿”,向渤海边推进。在敌我力量悬殊、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王宇坤和许多转移群众被逼到海水里。敌人在海岸散开,用机枪扫射,王宇坤壮烈牺牲,年仅25岁。
  红色文化不仅是瑞庄村的精神财富,更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瑞庄村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优势,将红色旅游与乡村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红色景点,村里顺势发展农家乐、民宿等配套产业。“以前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现在红色旅游火了,不少人都回来了,开起农家乐,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瑞庄村党支部书记冯世红笑着说。村庄环境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工程相继完成,曾经破旧的村居焕然一新。大食堂、惠民综合体等设施,让村民的生活更加便利,幸福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