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乐乐在家总爱发脾气,积木搭不好就把积木扔一地,奶奶催他吃饭,还把勺子摔在桌上。奶奶很无奈,“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妈妈跟他讲道理就是听不进去。
心理咨询师回复:每个闹脾气的孩子,其实是在说“我被困住了”。他们可能是搞不定眼前的难题,可能是心里的委屈没处说,也可能是不知道怎么表达“我需要帮助”。家长别急着给孩子“纠正错误”,而是蹲下来,陪他解开心里的结。试试这么做:
一、先接住情绪,再谈道理。
比如,孩子打翻牛奶,你第一句话会说什么。是“你怎么这么笨”,还是“没关系,我们一起收拾”?
孩子的逻辑里,“感受”永远比“道理”先到。你否定他的情绪,比如“这有什么好哭的”,其实是在说“你的感受不重要”。久而久之,他要么不敢再表达,要么用更激烈的方式对抗。不如你先做个“情绪收纳箱”:“你现在很生气,对吗?”“这件事让你难过了,对吗?”当感受被看见,孩子的情绪会先缓和一半。
二、用他的“语言”,讲他的“世界”。
孩子总爱抢别的小朋友玩具,说“要分享”的道理都没用。不如换个方式,和孩子玩角色扮演,让孩子当“被抢玩具的人”。妈妈趁机说:“你看,别的小朋友被抢玩具时,是不是也这样着急呀?”你跟孩子说“要遵守规则”,他可能听不懂,但你说“玩滑梯要排队,不然会撞到小弟弟哦”,他就明白了。
比如孩子撒谎,别急着批评,不妨说:“《小猪唏哩呼噜》里,小猪不小心打碎了花瓶,一开始怕被骂不敢说,后来告诉妈妈,妈妈反而夸他诚实。”用故事里的角色当“中间人”,道理会悄悄钻进孩子的心里。
三、给孩子做“选择题”。
孩子闹别扭时,往往是在争夺“主动权”。你越说“必须这样”,他越想“偏不”。不如给个有限的选择权:“你想先做数学作业,还是先读绘本?”看似让他作决定,其实把大方向握在手里,还能让他感受到“我的想法被尊重”。
他可能会反复犯错,可能会听不进劝,只要你愿意蹲下来,用他的视角看世界,用耳朵倾听他的心声,那些你说过的“我懂你”“没关系”“我陪你”,终会变成他心里的光。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