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3版:消费新图景·聚焦夜经济

11版:公益广告

15版:望海听风

16版:光影记录

从卖肉到育种 这位“养二代”不一般

昌乐“90后”小伙李勇用高科技智慧养猪,带富一方乡亲

(2025年07月28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图 本报记者 刘晓杰
  7月25日清晨,一个身影就已经在昌乐县红河镇的潍坊昊浩农牧有限公司养猪场的猪舍里开始了忙碌,做好小猪防疫、观察小猪生长情况、填写生长记录……虽然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些工作,但他的脸上更多的还是开心满足的笑容。这个忙碌而幸福的人就是李勇。
  今年32岁的李勇2015年毕业于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刚毕业时,李勇回到家乡昌乐,开起黑猪肉营销店,短短几年时间里,开店15家,把黑猪肉卖向了全国。2017年,他注册成立潍坊昊浩农牧有限公司,主要培育优质种猪,并将优质种猪卖给全国的养殖户。
  “我父亲那一辈是靠着传统方式养殖,但是我希望可以创新、改进养殖方法,让种猪质量更优良。”李勇告诉记者,建好高标准猪舍后,他开始考虑引进优良品种。当时,为了走高端路线,他从国外引进20头巴克夏黑猪,每头价格高达两万多元。然而,由于水土不服、饲养管理不善等因素,黑猪到场后死掉了一半,损失二三十万元,这对他的养殖事业造成了严重打击。
  从逆境中破局,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李勇凭着年轻人不服输的劲头,重整旗鼓,继续前进。作为新时代的“新农人”,李勇将很多高科技都应用在了养猪上。走进他的养猪场,猪舍干净整洁,空气中也没有刺鼻的粪臭味。自动化控温、控湿、饮水、喂料,智能化养殖不仅省时省力,还减少了人与猪的直接接触,降低了疫情风险。
  “我们养了4000多头种猪,从饲料投喂、猪粪清理到温度控制,都实现了全自动化,日常管理只需要两个人就可以。”李勇说,要想种猪长得好,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因此,他基本上每天吃住在养猪场,观察小猪生长情况、填写生长记录等,有时候几天见不到家人,这样的生活对他来说却很充实,看着小猪健康地生长,他的内心是幸福的。
  作为一名“养二代”,李勇希望把养殖产业继续做大,带动周边更多村民致富。为了提高种猪的抗病能力,保证种猪的肉质优良,在省农科院和省蚕业研究所专家的推荐下,李勇开始试种蛋白桑,将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整合成一条循环农业生态链条。
  “蛋白桑用于养殖后,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猪的品质也得到极大改善,胆固醇含量降低了43.3%,生猪吃了蛋白桑饲料后,粪便气味降低,环保问题也得到极大改善。”李勇介绍。
  在提升种猪质量的同时,李勇把目光投向互联网。他借助互联网平台推广养殖等方面的知识,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迅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如今,李勇的公司已发展成为占地200余亩、年出栏生猪可达5万头、年营业额1500万元的规模性企业。同时,成立了昊浩农牧大学生创业平台,吸纳5名返乡大学生加入畜牧行业。他的合作社养殖户发展到了203户,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带动56户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养良心猪、办热心事,大写的人生不仅仅在繁华都市,还可以在田野乡村。“广阔农村大有作为,好的工作不一定都在写字楼里,无论在哪,有心就有事业。”李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