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邑市东北部,潍河与胶莱河交汇滋养的沃土上,坐落着一座享有“全国文明村”美誉的村庄——大陆村。当历史的指针回拨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从这个小村庄走出的胶东军区副司令员陆升勋,用生命点燃鲁东抗日的烽火,将大陆村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民族抗争的史诗中。
□文/图 本报记者 陆菁菁
年轻英豪用血肉之躯写就热血史诗
大陆村建村已有650年历史,随着历史变迁、人口繁衍,现有居民420户,1380人。
昌邑是胶东半岛沟通内陆的战略要冲,横穿南部的胶济铁路尤为重要。大陆村位于昌邑市东北部,这里民风淳朴,有重道义、识大局的家国情怀与传统,大陆村的英雄儿女,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其中,胶东军区副司令员陆升勋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近日,在大陆村的村史馆内,陆升勋的孙子、81岁的陆松茂神色凝重地目视着爷爷陆升勋的画像,爷爷的英姿和事迹在这里永存。
村史馆一面墙上镌刻的数字,凝固着这个村庄最悲壮的集体记忆:抗日战争时期,大陆村先后有16人参军参战,有13人光荣牺牲;抗日战争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大陆村报名参军的人数多达24名,2人光荣牺牲,支前民工30多名。数字背后,是这些年轻英豪用血肉之躯写就的热血史诗。
这不仅是一个村庄的集体记忆,更是那个年代基层民众投身民族独立与解放事业的缩影。
民族危亡之际,陆升勋抗战意识觉醒
在风起云涌的抗战时期,大陆村人纷纷踊跃参与,涌现出一批以陆升勋为代表的抗日英豪。
陆升勋,1907年10月30日出生于大陆村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姐弟三人,数他最小,又是父母唯一的儿子,备受宠爱。1924年,陆升勋考入青州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课余时间,他博览群书,尤其爱读《向导》《新潮》等进步书刊,思想受到启迪。
陆升勋的觉醒,始于民族危亡之际的锥心之痛。他意识到,光靠在学校读书不能救国救民,必须发动和组织民众进行斗争。毕业后,他一面在本村小学任教,一面结交家乡的老同学、进步人士,宣传革命。
1927年初,陆升勋在大陆村自家沿街堂屋里,创办了昌邑第一个农民协会——大陆村农民协会,在很短时间内就发展到100多人,每次集会都座无虚席。
持续宣传发动群众,誓死不当亡国奴
1927年4月,大陆村农民协会被国民党昌邑县政府强行解散,陆升勋被通缉,他不得不离开家乡,由朋友介绍到潍北暂时躲避。
躲过搜捕之后,陆升勋又回到家乡四处奔波,改农民协会为青年夜校,以学习文化知识为名,继续宣传发动群众。陆升勋还利用同学、朋友关系,帮助附近的柳家、丰台、刘庄等村相继办起青年夜校,影响日渐扩大。
济南“五三惨案”发生后,陆升勋带领夜校学员上街抗议日军的滔天罪行。“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带领夜校学员到各村游行,紧急动员群众,誓死不当亡国奴。
陆升勋在学校学习和回家后的思想表现及活动情况,受到党组织的关注。经中共党员赵一萍介绍,陆升勋到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学习。1936年,经赵一萍介绍,陆升勋加入中国共产党。
35岁时壮烈牺牲,英雄事迹激励后人
1937年7月,卢沟桥的炮声彻底点燃了全面抗战的烽火。受党组织派遣,陆升勋回到老家,与中共昌邑县委书记张智忠取得联系,重新恢复或新办起本村和邻村的青年夜校,组织发动群众,为建立抗日武装作准备。
回乡后,陆升勋长期居住于陆家老屋,多次在此召开秘密会议,成为传递情报、筹备武装起义的重要据点。在陆升勋的影响下,大陆村一批批进步青年和爱国志士开始觉醒。据陆松茂介绍,1938年3月,陆升勋带领本村和附近村庄的30多名热血青年参加了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七支队,后任特务大队长,带领部队坚壁清野,四处征战。1939年,陆升勋的母亲、妻子相继离世,父亲病危,面对家书,陆升勋忍痛回信“国难当头,忠孝难两全”,家国情怀令人动容。
1942年10月,陆升勋调任胶东军区副司令员,赴任途中行至莱阳县孙家夼时,突遭日伪军包围,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5岁。
2014年,国家民政部公布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陆升勋的名字赫然在列。如今,他的英雄事迹被镌刻在村史馆的显要位置,永远激励着后人。
为致敬革命先辈,大陆村修缮了陆升勋烈士故居;为留住乡村记忆,大陆村建设了大陆村村史馆。在这里,梨枣红,革命先辈的事迹更红,那些消逝在烽火中的年轻生命,早已化作沃土深处的根脉——承载着梨枣的甘甜,也托举起时代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