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路欣
《黄帝内经》有云“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即身体内部出现问题一定会在体表显现出来。其中,耳朵与人体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灵枢·口问篇》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手太阳、手足少阳、手阳明等经脉都入耳中;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脉分别延伸至耳前、耳上角。所以当身体某些部位不适时,会在耳廓上的相关穴区出现反应,刺激这些相应的反应点及穴位即耳穴,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那么,什么是耳穴压豆疗法?有何治疗功效?为此,记者采访了潍坊市妇幼保健院潍城院区中医儿科外治组医师石英陶。
石英陶表示,耳穴压豆是使用较硬的王不留行籽、决明子等进行耳穴压贴的一种中医传统外治疗法,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的目的。遵循中医辨证的原则,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选择一定的穴位(主穴+配穴)进行组合,以调和气血、调理脏腑,通常多选择1组-2组耳穴,进行耳穴探查,找出阳性反应点,并结合病情,确定主辅穴位,用酒精棉球轻擦消毒,左手手指托持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割好的方块胶布,中心粘上准备好的药豆,对准穴位紧贴其上,并轻轻揉按1分钟至2分钟。耳穴压豆可以治疗一些疾病,如头痛、偏头痛、坐骨神经痛、痛经、颈椎病、腰腿痛、肩周炎、牙痛、咽痛等疼痛性疾病,以及妊娠呕吐、失眠、头晕、神经衰弱、抽动症、遗尿、胃肠功能紊乱、乳腺增生症、荨麻疹等功能紊乱性疾病。
应用耳穴压豆时,要防止胶布潮湿和污染,以免引起脱落或炎症。粘贴后不宜过度按揉,以免损伤皮肤。如果对胶布过敏,可将胶布取下,停用3日-5日后再贴。此外,局部有皮损、炎症和冻疮者,不宜采用耳穴压豆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