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6版:光影记录

防治小儿哮喘 这五大误区要避开

(2025年07月22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儿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发作时有胸闷、气喘、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许多家长因认知误区,导致孩子“该诊不诊、该治不治、该防不防”。针对此问题,潍坊市妇幼保健院潍城院区儿童哮喘(咳喘)过敏门诊副主任医师王执勇讲解了关于哮喘常见的误区以及如何科学应对。
本报记者 王路欣
  误区一
  只咳不喘不是哮喘?

  很多家长认为只有“喘”才是哮喘的表现,其实反复咳嗽,特别是夜间咳嗽、凌晨咳嗽、运动后咳嗽,也是哮喘常见的症状表现形式之一。
  咳嗽变异性哮喘就是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表现,无喘息、气促等典型哮喘的症状或体征。所以,当孩子反复咳嗽,尤其夜间、凌晨明显,或者感冒后咳嗽持续不退,应警惕是否为哮喘的表现,建议到医院进行肺功能、过敏原检测等评估。
  误区二
  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好,不用治?

  研究发现,儿童长大后,身体发育更加完善、免疫力提高,小儿支气管哮喘症状会明显好转,会有自愈的情况。但是,并非所有哮喘患儿都能自愈。有些孩子可能因为哮喘症状严重、治疗不规范等原因,导致哮喘反复发作,甚至可能引发肺功能发育迟缓等其他并发症。
  早识别、早干预是提高缓解率、减少未来并发症的关键。即使轻症哮喘,也建议接受系统随访和个体化治疗计划。同时,哮喘患者成年后仍需注意避免诱发因素,以维持病情稳定。
  误区三
  激素治疗副作用大,容易上瘾?

  目前用于哮喘长期控制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国际权威指南推荐的首选药物,该类药物安全性高,仅在局部发挥抗炎作用,不具有成瘾性。多项研究表明,在推荐剂量内规律使用,对身高发育及全身影响极小。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吸入剂量相对较小,仅为全身使用激素的几十分之一,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局部,抗炎作用强。药物到达呼吸道后很少进入血液,即使有极少量的激素进入血液后也很快被肝脏分解,所以全身不良反应也很少。与频繁急性发作带来的反复住院、反复使用抗生素和全身激素相比,规范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更为安全有效。
  误区四
  一旦不发作就能停药?

  哮喘是一种慢性病,控制治疗应尽早开始,遵守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治疗的原则。虽然在哮喘急性发作期使用药物后症状会消失,但因气道的炎症具有“隐匿性”,症状控制不等于炎症消退,如果擅自停药,不仅炎症会进一步加重,而且会对气道和肺功能造成进一步的损害。
  是否可以减药、停药应由专业医生评估后决定,建议坚持随访,遵循个体化治疗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吃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比如辣椒、火锅等。做好身体的保护工作,出门的时候戴好口罩。
  误区五
  哮喘患儿不能运动、不能养宠物?

  孩子得了哮喘能不能运动,要根据情况而定,如果在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会出现喘息、呼吸困难等,此时尽量不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哮喘急性发作得到控制后,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度运动,合理运动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减少夜间哮喘发作、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需要注意的是,哮喘患儿应避免间歇性冲刺运动。
  宠物、花粉等过敏原,应根据变应原检测和诱发症状综合评估,而非“一刀切”。哮喘患者在选择养宠物时应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变应原检测,了解是否对特定动物过敏。如果患者饲养的宠物未导致哮喘症状,即患者对宠物不过敏,是可以养的;如果患者对宠物过敏,应尽快送走。
  王执勇表示,防治小儿哮喘可以遵循明确诊断、规范用药、环境管理、家庭监测、定期随访的“五步法”。明确诊断即根据症状、体征、肺功能检查等综合判断;规范用药即以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为主的控制治疗策略;环境管理则是避免接触过敏原和诱因;家庭监测是建议有哮喘患儿的家庭使用哮喘日记、峰流速仪等工具;定期随访是根据控制水平动态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