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大家都不陌生,可有一种特殊的脑梗——分水岭脑梗死,就像隐藏在暗处的“健康杀手”,常常被人们忽视。分水岭脑梗死也叫边缘带梗死,它发生在脑的两个动脉供血区域交界处。对于分水岭脑梗死的相关问题,潍坊市中医院主治医师李峙俊作出详细解答。
□本报记者 王路欣
分水岭脑梗死病因有哪些
血容量不足。夏季气温高,人体出汗多,若未及时补充水分,易导致身体脱水和电解质失衡,进而引发血容量不足。同时,夏季还容易出现急性胃肠炎,导致反复呕吐、腹泻,也会使血容量减少。如果同时存在血管狭窄,就可能影响脑部供血,导致分水岭脑梗死。
脑血管狭窄。颈动脉狭窄与分水岭脑梗死密切相关,当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50%以上,同时有血压下降时,容易出现分水岭区域低灌注,导致分水岭脑梗死。侧支循环与大脑动脉环的发育对分水岭区域的灌注也有重大影响。
低血压或心输出量减少。各种原因引起的体循环低血压及心输出量减少均可引起分水岭脑梗死,且常为多发常见原因,包括:心脏外科手术、外科手术中失血过多、各种药物引起的血管扩张、各种原因的休克晕厥、心脏骤停、严重的心律失常、波动性低血压症等。
微栓子学说。微栓子可随血流到达动脉分支末端,常在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供血交界区域的血管分支,微栓子不易被淤滞的血流清除,易导致分水岭脑梗死的形成。
分水岭脑梗死有哪些临床表现
分水岭脑梗死患者60岁以上居多,无性别差异,多有颈动脉狭窄、血压降低及心排出量减少等情况。
临床症状常呈卒中样发病,多无意识障碍,结合CT可分为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下型等,临床表现有所不同。
分水岭脑梗死的一般常规检查包括血压、血脂、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颈部血管彩超、心电图、心脏彩超等。还需根据需要完善颅脑CT、磁共振、头颈部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
如何预防分水岭脑梗死
夏日炎热,出汗较多,注意保证水分摄入。
注意控制血压,在管控血压的同时也应注意不要将血压降得过低。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已有高血脂、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及有冠心病病史者,应长期预防治疗。
定期检查,最好每半年检查1次血脂和颈动脉超声等。
健康饮食,戒烟酒,肥胖者应限制主食的摄入量,控制体重;少吃或不吃动物脂肪和动物内脏,适当多吃优质蛋白质,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品,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过咸。
避免劳累熬夜,保持情绪稳定,保持大便通畅。
医生表示,低血压、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分水岭脑梗死最常见。有的患者进行严格的药物保守治疗后,起初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但是导致脑缺血的病根(颈动脉重度狭窄)并没有解除。所以对于存在颈动脉狭窄,尤其是重度狭窄的人群,血压不能降得太低,要保持一个合理的脑灌注水平。这类人群是极度高危的患者,随时可能会发生分水岭脑梗死,需严格按照医生医嘱,个体化合理管控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