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6版:光影记录

AI“复活”逝者 你能接受吗?

(2025年04月03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未能见上爷爷的最后一面、无比想念早夭的幼儿、还没和父亲拍过全家福……人世间最痛的,莫过于亲人的离去。清明节是人们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重要日子,在网络时代,清明缅怀逝者也产生了多种形式,通过AI技术让逝者“复活”就是其中一种。如果有机会使用AI技术和逝去的亲人“再见一面”,你会接受吗?
□本报记者 张沁 整理
柚子(32岁 坊子区)
“复活人像”是一种情感慰藉

  前阵子,一个朋友通过AI技术合成了一张自己和已故多年奶奶的合影,她拿给我看时,满脸激动和幸福。“我又能跟奶奶同框了。”朋友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
  现在的AI技术,“复活”出来的是虚拟人像。我觉得,只要不违反伦理道德和公序良俗,就可以合理利用。
  很多时候生活中遇到难处了,心里憋了一肚子话,可身边没有能倾诉的对象,那种滋味真的不好受。要是用AI“复活”亲人,就可以对着他们诉说一番,虽然不能触摸到他们,但能再次“见到”他们,也是一种情感慰藉。
  对已故的亲人来说,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参与到我们的生活里,他们的生命好像得到了延续。而对活着的人来讲,这是精神和情感的寄托。当我们想念逝去的亲人,“复活人像”能带给我们不少安慰。在一些孤独无助的时刻,他们的存在,真的能给我们力量。

木泽(37岁 坊子区)
错过的美好以另一种方式呈现

  2021年,对我们全家来说,是个悲喜交加的年份。我们迎来了家中的二宝,沉浸在新生命带来的喜悦中。几乎是同一时间,我的父亲被确诊为癌症晚期,他强撑着病体,匆匆见了孙子一面,没多久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从那以后,家里好像缺了点什么。每次翻看相册,看到父亲以往的照片,心里就空落落的。没有在父亲临终前拍一张全家福,是我心中最大的遗憾。可生活没有如果,这份遗憾就像一根刺扎在我心上,时不时地疼几下。
  当我听说可以用AI合成全家福时,心里一下子燃起了希望。我找了很多父亲以前的照片,通过AI软件,把他“放”进我们现在的全家福里。看着合成的照片,父亲和我们一家人整整齐齐地在一起,仿佛他从未离开过。那一刻,我忍不住热泪盈眶。有了这张AI合成的全家福,我们的家好像又完整了,那份压在心头的遗憾也终于得到些许慰藉。可能这就是科技带给我们的温暖,让那些错过的美好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呈现。

马滕(32岁 潍城区)
只愿将思念放在心底

  我没法认同用AI技术“复活”亲人。虽说AI能利用亲人生前的数据,模拟出他们的话语习惯和语气,可终究是个虚拟的载体。
  我经历过和亲人的生离死别,那种痛苦至今刻骨铭心。好不容易从曾经的伤痛里走过来,要是再接触这个所谓“复活”的亲人,真怕自己又要掉进伤心的深渊,这种感觉就像是在快要愈合的伤口上又狠狠地撒了一把盐。
  逝者已逝,无论我们多么思念,他们都不会再回到我们身边。与其通过AI技术和逝去的亲人“再见一面”让我徒增伤感,还不如把对亲人的思念深深地埋在心底。那些曾经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光,才是最真实、最美好的。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回忆和亲人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虽然有些哀愁,但也饱含温暖。

樊柯(30岁 高密市)
珍惜当下不留遗憾

  在岁月的悄然流逝中,我愈发深刻地意识到,为家中老人留存影像意义非凡。时常与年迈的奶奶和姥姥同框,每年家庭聚餐都郑重地拍摄全家福,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拍照留念,而是在为未来积攒珍贵回忆,不留遗憾。
  我们都清楚,人死不能复生,生命一旦消逝便无法重来。但同时,我也坚信,死亡并非人的终点,遗忘才是。当亲人离去,我们能凭借这些影像唤醒记忆,他们的音容笑貌再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仿佛他们从未真正离开。科技虽能让记忆重现,比如通过照片、视频,甚至如今热议的AI“复活”亲人技术,但我始终认为,这不过是一种辅助。对逝去亲人最大的慰藉,是将他们记在心里,并且好好生活。
  尊重生老病死这一自然规律,是我们对待生命应有的态度。我们当下最该做的是,亲人尚在身边时,加倍珍惜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光,给予他们更多的陪伴与关爱。
  AI“复活”亲人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思念之苦,却无法完全替代真实的情感交流与陪伴。与其过度依赖科技去“复活”亲人,不如将这份心思投入到当下,与身边的亲人创造更多美好的回忆。因为这些真实发生过的点滴,才是亲情最坚实的承载,能在未来漫长岁月里给予我们温暖与力量,让亲情在家族中延续传承,永不磨灭。

  记者手记
  AI“复活”亲人
  是科技与情感的碰撞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下,AI“复活”亲人闯入大众视野,引发热烈讨论。凭借深度算法,AI通过收集亲人的照片、语音、视频等数据,能模拟出其外貌、声音,甚至复刻交流习惯,让科幻情节照进现实。
  面对AI“复活”亲人这一新兴事物,人们心态各异。对深陷丧亲之痛的人而言,这或许是黑暗中的慰藉。他们能与“复活”的亲人再度交流,重温往昔温暖,寻得继续前行的力量。但也有人对此持保留态度,认为这是对逝者的不尊重,是用技术“摆弄”情感。
  从社会视角审视,AI“复活”亲人带来诸多隐忧。隐私安全风险尤为突出,大量个人数据用于AI模拟,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而且,AI营造的虚拟亲人模糊了真实与虚幻的边界,挑战人类对“真实”的既有认知。随着AI交互技术持续升级,未来视频通话中,对面之人是真是假或将难以辨别,这无疑会冲击现有的社会关系与人际交往模式。
  站在“数字往生”的十字路口,我们或许需要重读《礼记》:“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的古老智慧。AI构建的终究是电子幻影,真正的告别不在于技术能否留住形象,而在于生者如何安放记忆。
  “让你走,才能让你活在心里。”或许才是科技无法替代的人性光芒——懂得放手,方能真正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