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于哲
第100万个售出!3月25日12时41分,中国国家博物馆现象级文创——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突破百万件,前后历时8个月零6天,并带动凤冠IP全系列产品销售额超亿元,创下国博近20年来单品及系列文创的销售纪录。 (据上观新闻)
从“一冠难求”到“百万销量”,这枚小小的冰箱贴背后,藏着怎样的设计密码与传播逻辑?它的成功又能为博物馆文创带来哪些启示?
分析后不难发现,凤冠冰箱贴的“出圈”并非偶然,其成功首先源于对文物核心价值的精准提炼。凤冠冰箱贴创意取材于国博重要馆藏——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这件1957年出土的凤冠上镶嵌红、蓝宝石百余颗,珍珠4000余颗,采用了点翠、镶嵌、穿系等多种复杂工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明代皇家美学风范,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国博文创团队没有简单复制凤冠,而是对其工艺、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展开深入研究,让冰冷的文物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不仅彰显了对文物的敬畏之心,更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凤冠冰箱贴还满足了人们的多重心理需求,小小一枚贴在冰箱上便是生活的装点,同时它承载了人们对于旅行的美好记忆,是参观博物馆的收获,又兼具了社交属性。在社交媒体时代,文创产品不仅是商品,更是文化的载体。凤冠冰箱贴通过“可触摸的文物”这一概念,构建了观众与历史的情感连接,让观众获得一种参与历史、传承文化的仪式感。这种情感共鸣,使得冰箱贴超越了实用价值,成为文化认同的媒介。
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当下文旅消费已从“为需要买单”转变为“为心情买单”,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产品的实用功能,更追求情感共鸣与文化体验,对文创产品的需求更加多元、个性化,这对博物馆文创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比之下,当下部分文创产品因缺乏“心”意,在市场上反响平平。有些文创只是将文物图案简单印在杯子、钥匙扣等常见物品上,毫无创意与设计感;有些做工粗糙,质量难以保障,严重影响消费者体验……
文创产品要想“创”出精彩,必须用心挖掘文化内涵,精心设计产品。凤冠冰箱贴的百万销量,不仅是商业上的成功,更是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一次胜利。它证明,当文物从展柜走向生活,当历史美学融入日常,博物馆才能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下一个“顶流”尚未可知,但“让文物活起来”的探索,已然在文创领域书写了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