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玲
拜读了当代作家李木生的又一力作《民间布衣志》,很有感触。
这个散文集是为民间草根写的,是唱诵平民百姓的文字,是为那些民间疾苦所写的文字。这本著作,我读读停停,有时候读得艰难,心里发疼,读不下去的时候,就搁置几天。好的文章如同美食,要细嚼慢咽,反复回味,才能汲取它的营养。《民间布衣志》就是如此,它让我欲罢不能,甚至寝食难安。总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这个文集,写了六十多个民间人物,有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作家、教师、文物看守人、养蜂人、茶人、武术家、贩夫走卒等等,广有采录。
自古以来,为平民树碑立传的人其实不多。作家李木生却懂得他们。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他对他们尊重信任、体谅厚爱。他用慈悲的心怀,走近他们,深入了解他们,用饱含深情的笔墨,书写他们,为他们的平凡甚至卑微的人生增添了色彩。
《一个残疾青年的文学人生》一文写了残疾青年董业冰悲惨顽强的一生,痴爱文学却又屡遭磨难的一生,读得我几度落泪。董业冰先天残疾,走路都要跪着爬着,他心怀文学梦,却不被认可。在苦难和屈辱中生存,甚至被误解,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他死后,李木生用了五天五夜,将他在苦难岁月里写下的文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录入电脑,收录在这本《民间布衣志》里,让更多的人看到。我相信,天堂有知,董业冰定会含笑的。
悲天悯人是作家的天性。李木生看到了这些特殊群体,为他们发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都被看见且放大。
作者刻画人物技法娴熟,水平高超,炉火纯青。《老四婶》一文中写老四婶新婚时,“两边的头发便翅膀一样,忽闪忽闪地飞扬”。新房门楣上插着“黄黄红红的一颗大柿子,还没熟透,亮着油光,还带着两片青绿的叶子,也在晨夕里放着幽柔的光”,写出了新婚的喜悦。可惜老四婶只有新婚三天的美好生活,后来就以种种不幸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我的三位母亲》一文写了作者的生母、继母和岳母。她们都是伟大的女性,使作者成为善良正直、积极阳光、助人为乐的人。文中写继母像母鸡护小鸡一样护着孩子们,那个场景让人特别动容。这就是善良的女性,是母性的光辉。正如作者所言,“黑云压城,风雨如磐,又能怎样,我有着母亲的太阳”。
这个文集里,还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比如,用爱心为孩子们播撒艺术种子的赵明程老师;历尽千难万险保护汉画石刻的朱锡禄;为照顾父亲后半生,无私奉献的女儿国子;悉心照顾小动物的退休女工朱恩霞……这六十多个人物,个个鲜活。跟随着他们的故事,仿佛能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
作者在序里写道,民间就是大地上的土壤,在尘埃里,自生自灭,却又有滋有味。他们虽然总是与平凡结缘,不在台面上风光,但是他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泪水汗水,才真正体现着历史的风貌与人间的况味。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构成了中国的脊梁。”作家李木生笔下的这六十多位布衣,就是中国脊梁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