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赵春晖
眼下“量子+日用品”的商品随处可见,并且价格便宜,从“量子笔”到“量子美容仪”,从“量子袜子”到“量子鞋垫”,应有尽有。这些其实都是“拉大旗,作虎皮”。商家对于其商品中“量子”概念的回答都与真正的“量子”不沾边。目前,量子技术主要用于专业领域。 (据央视新闻)
近几年,随着我国多项重大科技突破,让“量子”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热词。其背后蕴含的高科技属性,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关注与好奇。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商家也嗅到了“商机”,“拉大旗,作虎皮”,把量子概念与日用品捆绑在一起,炮制了一场场披着“高科技”外衣的营销骗局收割消费者。
缓解心肌缺血的“量子纠缠能量手环”、疏通经络平衡内脏的“量子鞋垫”、主打量子纠缠的“量子笔”……从装饰品到日用品,从美容产品到保险用品,量子产品应有尽有。仿佛把“量子”俩字往产品上一贴,就能给产品施上“魔法”。事实上,真正的量子技术属于科技前沿领域,集中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等方面,不仅需要高精度的设备、极为严苛的实验环境,研发投入更是巨大的,距离走入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还需漫长的过程。
这些不法商家之所以能屡屡得手,背后有多重原因。一方面,公众的科学素养参差不齐,很多消费者对量子技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高科技盲目崇拜,被商家的“高大上”术语和概念诱入圈套。另一方面,网购和直播带货等新兴销售业态的兴起,给监管带来了极大挑战,许多商家使用模棱两可的销售话术、文字游戏,让平台和监管部门难以精准打击。
“量子骗局”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若放任其“野蛮生长”,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权益,还会污名化真正的量子科技产品,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阻碍真正量子科技产业的健康发展。
要想戳破披着高科技外衣的骗局,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对涉嫌虚假宣传的商家进行严厉处罚,提高其违法成本。平台应该进一步完善审核机制,利用技术手段筛查可疑信息,通过关键词识别和用户举报相结合等方式,及时发现并下架问题产品。同时,科普工作也要跟上,政府、媒体、科研机构要多通过短视频、科普文章等形式,普及量子科技知识,让公众对量子概念祛魅。
在追求健康和科技进步的道路上,每个人都要保持理性和警惕,别让自己掉入“伪科技”的陷阱,成为商家收割的“韭菜”。只有坚持科学精神,才能辨别真伪,避免上当受骗,真正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