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芳
在青州云门山路中段南阳河上,有一座桥静静地伫立着,它就是青云桥。
青云桥建成于1973年。1972年3月,当时的益都县直属机关干部职工们穿着凉鞋或赤脚蹚着还十分冰凉的河水,拉开了青云桥施工的帷幕。他们手抬肩扛,将水泥、沙子、石子等从北岸运送到南岸,再攀上木质脚手架,运送到斜坡上,修建桥两侧的护坡,以防泥石流滑坡,然后是桥墩、桥面等,全部靠人力完成。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万众一心,义务出工12万个,用辛勤的汗水浇铸出发展之桥、希望之桥。
据《青州交通志》记载:青云桥为双曲拱混合结构,3孔×30米,桥长120米,宽17米,高12米,荷载100吨。桥基砾石混凝土浇制,桥墩为钢筋混凝土,宽2.5米。拱顶沥青灌注,铺石,混凝土浇制,桥面沥青混凝土铺筑。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混凝土预制桥栏,高支架装饰灯。
整座青云桥由3层悬拱构成:3座大拱上驮20个中拱,中拱上连24个小拱,层层叠叠,拱拱相通,纵横交织,结构紧凑。钢筋混凝土骨架相连,既节省材料,又减轻桥身重量,还加大了泄洪量。桥体宽大通透,高大玲珑,气势宏伟。
青云桥建成后,随即修通了南至烟厂、北到火车站的东风路(即现在的云门山路)。从此,人们去青州火车站,再也不用绕行很远的路。当时,益都卷烟厂专门生产了“青云桥”牌香烟。烟盒封面以白底衬托着青绿色的画面,分外清爽,仙气飘飘。飞架碧波之上的青云桥上方,两朵白云随风轻轻飘动,正中间“青云桥”三个行草字狂放洒脱、动感十足。依托青云桥,益都制帽厂也生产过“青云桥”牌帽子,有八角帽、雷锋帽等。
2009年,青云桥更换了石灰石精雕桥栏、石灰石人行道,整体更加美丽壮观。人们在桥上行走、休憩,欣赏周围的美景,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城市发展,车流量不断增加,青云桥像一头憨厚的老黄牛,无声地承受着,2018年终于不堪重负,被定为危桥。
见证了青州近50年来蓬勃发展的青云桥,承载了青州人的记忆与故事,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青云桥重建的消息一经发出后,市民纷纷前来拍照留念,记录下这座带有无数回忆的桥。2022年9月23日,青云桥重建工程封闭施工。
在万众期待中,2023年11月9日,一座现代化的新青云桥涅槃重生,以“脱胎换骨”的崭新面貌呈现在市民面前。建成后的新桥依旧采用三孔空腹式拱桥架构,延续原桥风貌,并融合古城特色,保留古典文化元素,又兼具现代美学。桥面拓宽到32米,双向两车道增加到双向四车道,同时增加双向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宽阔通畅。桥两侧的花岗岩栏杆大型浮雕采用青州浮雕技艺刻制,在整体祥云图案烘托下,气势磅礴的巨龙腾飞、高贵华美的凤凰展翅、轻盈灵动的仙鹤翩飞、脚踏祥云的麒麟欢舞、吉祥如意的狮子戏球……画面线条流畅,雕制精细,纹理自然美观,品相晶莹光洁,造型准确生动,充满了浓郁的中国元素,丰富了桥的文化内涵,佑护古城青州一方平安。
从远处望去,青云桥宛如一道飞虹横跨南阳河上,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站在桥上眺望,远处青山隐隐,近处游船画舫。碧波荡漾的河中,鱼儿漫游,野鸭成群,白鹭翩飞。和风习习,杨柳依依,仿佛沉醉在春日的烟波之中。夜幕降临,桥上的灯光璀璨夺目,与夜空中的繁星交相辉映。不远处,河面上的音乐喷泉如乐章跃动,光影交错,一场视觉与听觉交织的盛宴,为青云桥平添了诗意而华美的神韵。
春有桃花夏赏荷,秋看红叶冬品雪。颜值与实力并存的青云桥不仅是连接人间烟火的纽带,又俨然一位风情万种的老戏骨,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