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涛
清末名将刘铭传(1836年-1896年),字省三,清末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中法战争中,他曾率部在台湾基隆大败法军,保卫了国家领土完整,此后出任首任福建台湾巡抚,丈田清赋、筑炮台、办铁路、开煤矿及设学堂等,为台湾的现代化奠定了深远的基础,至今被两岸民众所敬仰。
咸丰四年(1854年),18岁的刘铭传在家乡兴办团练,对抗太平军。不久,率练勇加入淮军,他作战英勇,独树一帜,所率“铭字营”为淮军主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因功升任直隶提督,随曾国藩、李鸿章剿灭捻军。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和同治六年(1867年),捻军曾两度侵入山东,窜至莱州、登州,沿途攻克城池,屠戮百姓,掠夺财物,各地乡间深受其害。同治年间,刘铭传率“铭字营”曾在潍坊一带参与平乱,军纪严明,战功赫赫,为保卫地区的安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同治六年五月,东捻军在首领赖文光、牛洛红的带领下由河南窜入山东,沿途烧杀掠夺,所过庄村一片狼藉。百姓纷纷离庄躲避,有的进入周围有围子墙的大庄共同防御,有的进入县城避祸。山东巡抚丁宝桢令各府、州、县以及乡村围堡设防严备,同时严守紧要关隘,派兵对捻军围追堵御,刘铭传等淮军将领也奉命前来剿贼。捻军窜至潍县、寿光附近时,因西进有重兵把守,东进又怕活动范围缩小被围困,于是在诸城、安丘、潍县、寿光、昌邑、高密、胶州一带来回往窜。官军各部追至此地,或迎击,或追剿,或横截。六七八三个月间,双方进行了大小十余战。刘铭传率“铭字营”在潍县太公堂大败捻军,又率军追剿至诸城巴山,战后会合山东兵营王新安部,追击捻军残部,追至寿光侯镇大破之,此部捻军死亡过半,残部纷纷往东逃窜。此时,各乡村坚壁清野,捻军残部既没有粮草,又无食物可以掠夺,只能饿着肚子四下逃命。夜间捻军盘踞在空荡的村子里休整,很多人感觉前途无望,追兵又近,夜间哀嚎声四起,甚至有自缢者。十月,捻军马队数百人来到潍县城南,向驻扎此处的刘铭传部投降。十一月,刘铭传率军在寿光陈家寨歼灭捻军主力,生擒牛洛红之妻,此后又追击至潍县八里庙子,捻军残部所存无几。首领赖文光率残部南逃,被江南大营擒获,至此东捻军悉数平定。
刘铭传在潍期间,统兵有方,颇受各地民众尊敬和推崇。当时,各兵营“官宿娼里,兵踞民房”,抢夺村庄粮食财物,奴役丁壮,鱼肉乡里,百姓谓官兵除了不杀人,其余匪行与捻军并无二致。刘铭传至,令部下将占据民房的各营官兵一一逐出,并停止各种恶行,贴出告示不得骚扰百姓,各营官兵方“稍稍敛迹”。所部路过景芝时,被守堡村民误以为是捻军,放炮击伤官兵多人。官兵各营欲列阵围攻,血洗村子,刘铭传出面阻止,“慰以好言,罚米料麸面数千斤而已”。“铭字营”行至潍县城南草庙村时,值天降阴雨,村民伏道殷留,奉献鸡黍,刘铭传深受感动,率部在该村留宿。次日黎明,马队过潍县东门,“号令严肃,旗帜鲜明,潍人城上观之,莫不感叹”。当时的高密文人孙凤云也称赞刘铭传:“克名城,复巨镇,进退有方,出入有法……虽古之名将,亦不过是。”“其经济学问,亦李西平、岳武穆之流。”可谓评价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