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6版:光影记录

“三元”宰相王曾

(2024年07月1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远文

  “三元”宰相即指北宋青州人王曾。俗话说的“连中三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那需要在乡试中中解元,会试中中会元,殿试中中状元。在我国古代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者极少,而做到宰相者更是寥寥无几。“三元”宰相概率如此之小,却在青州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出现了。现在青州市区的松林书院,宋代称“矮松园”,就是王曾少时读书之所。
  王曾(978年-1038年),字孝先,八岁而孤,由叔父王宗元抚养长大。宋真宗咸平五年,王曾中状元后给叔父王宗元的报喜信中写道:“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泉州王审邽积德,大人不必过喜。”
  王审邽是唐末“开闽三王”之一,《新唐书》评价他“喜儒术,通《书》《春秋》,善吏治”。倡导仁政,喜欢读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创设招贤院,接待中原地区入闽避乱的公卿名士,支持儒学,推进文教,爱惜民生,奉行“招怀离散”政策,崇信为善纳福因果,舍财修建僧道寺院等。他对于发展闽地经济文化的贡献很大。
  五代时期,王曾的祖辈来北方做官,居于青州益都县东南香山之阳的郑母村。郑母村原名郑墓村,据传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家郑玄在河北袁绍的军中去世后,他的儿孙奉棺回故乡高密,到了这里无法前行,于是将郑玄葬于此地,因而此地得名郑墓村。直到唐代,高密郑玄的后人才将其迁回故籍,重新安葬。民间传言郑母村,北有香山,南有灵山,深夜常有神光射于斗牛文曲之间,是一块罕见的文章焕然之地。
  相传,王曾的父亲王兼,受祖辈家学影响,自幼酷爱儒学,尤其敬惜字纸,每每看到家中藏书有破损,立即修补完善,还经常去文庙里叩拜孔子,祈愿子孙世代勤奋读书,弘扬儒学,成为圣贤。一天夜里,王兼梦到圣人孔子对他说:“你如此热爱我的书籍学问,诚心让我感动,我遣弟子曾参投胎到你家,一来给你家光宗耀祖,二来让世人知道爱书尊教的好处。”
  不久,王兼的妻子何氏有了身孕。孩子生下来后,是一名白皙俊秀的男婴。王兼想起孔子托梦之事,于是给儿子起名王曾。
  王曾上学拜的老师是青州著名的有道之士张震,相传张震是五代宋初“陈抟老祖”的爱徒,身怀治国安邦之本领。他发现少年王曾不但资质异禀,而且刻苦好学、尊师敬师,于是将自己一生所学倾囊相授。
  王曾的科举之路确实有如神助,乡试、会试、殿试均勇夺第一。咸平五年(1002年)春,王曾以一篇《有教无类赋》一举夺魁,成为“会元”。殿试文章《有物混成赋》写得气势恢宏,当时的名臣杨亿阅后抚掌叹曰:“真乃王佐之器也!”文章中的施政主张,受到宋真宗的高度赞赏,钦点为状元。
  宋仁宗继位后,王曾力除结党营私之人,帮助幼帝稳定朝政,后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王曾担任宰相后,坚持原则,得罪刘太后,被罢宰相职务,来青州担任知州。在家乡任职期间,他大力兴办教育,建立州学,刊印书籍,宋仁宗得知后下诏褒奖,昭示全国各地要以青州州学为榜样,大力兴办学校。景佑二年(1035年),王曾再次入京拜相,并出任最高军事机构长官枢密使,封沂国公。他在任期间大力举荐了范仲淹、包拯等人。
  王曾去世后,获谥号“文正”,为文官中的最高谥号。为表彰他的政绩和操守,宋仁宗亲自为其撰写碑额曰“旌贤之碑”,后又把他的家乡更名为“旌贤乡”。“真正的政绩在老百姓的口碑里”,王曾在其从政生涯中,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获得百姓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