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6版:光影记录

“捡垃圾换礼品”值得推而广之

(2024年07月1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评论员 薛静
  近日,甘肃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鼓励游客捡垃圾引发关注。记者从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了解到,为了保持景区良好环境、减少环卫工人压力,景区第一次开展“垃圾寻宝”活动,自7月11日开始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参加,尤其是小朋友。只要游客捡了垃圾回来,都可以到礼品车兑换小礼品。
      (据《北京青年报》)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明素质的整体提高,人们外出游玩时乱丢垃圾的现象已经大大减少。但一些景区尤其是自然景区,由于面积较大、公共设施相对分散,游客随手丢弃饮料瓶、瓜果皮、食物残渣等不文明行为还是时有出现,既破坏景区环境,也增加了工作人员的负担。
  爱护环境,其实不只是景区的责任,人人皆有可为。就像甘肃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推出的“鼓励游客捡垃圾换小礼品”措施,不仅清洁了景区,教育了孩子,也在广大游客心中加深了“绿色、环保”的理念。礼品是行李牌、钥匙扣、冰箱贴等文创产品,虽然价值不高,但礼轻情意重,尤其对于孩子而言,身体力行保护环境,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深刻。
  甘肃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举措并不是独一份,江西武功山、江苏句容茅山、河南八里沟等景区也都开展了类似活动,得到了游客尤其是带孩子出行的家长们的普遍好评。寒暑假期间,亲子出游占到很大比例,在游玩的同时给孩子树立榜样、提高孩子的环保意识,也是不少家长的想法。更进一步说,“瓶子换奖励、垃圾当钱花”的氛围浓厚起来,也会在客观上督促游客们不要乱扔垃圾,更好地实现文明出游。
  “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文明出行、绿色出行一直都是社会倡导的旅游方式,“捡垃圾换礼品”背后折射出来的是景区治理模式的转变。从过去一味呼吁甚至出台处罚措施的“被动式”管理,转向推动游客参与景区保护的“主动式”行为,所取得的截然不同的社会反响,给其他景区包括景区之外的社会空间管理提供了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思路,不妨推而广之,激发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积极性,共同创造更加文明美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