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路欣
今年1月5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张军桥作为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的队长,与10名来自我省各地的医疗队员一起踏上了为期两年的医疗援助任务。近日,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山东)医疗队成功开展多项医学新技术,填补当地医院多项技术空白。7月13日,记者联系到了张军桥。
7月初的一天,张军桥刚刚结束了一天的手术,突然,“儿科手术室有连体婴儿需要急诊手术”的呼喊传来。原来,这是坦桑尼亚一对出生三天的胸腹腔连体双胞胎姐妹,本来计划择期手术,但当天其中一名婴儿突然出现呼吸问题,为防止病情恶化,决定将择期手术提前。
“没有太多时间思考,也没有任何高精尖的麻醉设备,我们马上对存在呼吸问题的婴儿进行气管插管,平稳后再对另外一名婴儿实施麻醉。幸运的是,连体婴儿有着独立的循环呼吸系统,可麻醉诱导后其中一名婴儿的血氧一直上不去。”张军桥回忆说,他立刻告诉同事,将容量控制通气改成压力控制通气模式,很快就缓解了此次危机。麻醉平稳后,他们的外科团队开始讨论手术方案,因为条件限制,没有详细的影像学检查,所有人对连体婴儿的内部结构一无所知,手术方案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就在这时,张军桥想到,如果在国内,一个CT三维重建也许能帮上大忙。
打开腹腔,分离内脏……整个过程紧张有序,相连的对侧皮肤终于被分离。“很快,手术团队马上将分离的一名婴儿转移到旁边准备好的2号手术台上,连接好麻醉机,两个手术台同时进行最后的修补缝合术。随后,1号手术台的婴儿血氧开始持续下降,我观察了一下麻醉机即刻判断,应该是脱管了。”张军桥说,他立刻掀开手术单,果然,气管导管已经脱出口腔,可能是在转移的时候不小心拖拽所致,他立刻进行呼吸支持并气管插管,随着血氧饱和度的逐渐上升,提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经历了大约四个小时的紧张手术和麻醉,这例连体婴儿分离术成功完成。经协调,两名婴儿顺利转到了当地医院的ICU进一步治疗。连体婴儿的家人十分感谢张军桥和其手术团队。
张军桥告诉记者,自今年1月份抵达坦桑尼亚后,医疗队员迅速进入工作状态,针对当地医院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随身携带的医疗器械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为穆希比利国立医院等开展了可视化气道管理技术、经颈内静脉肺动脉造影术、胸椎骨折脱位复位术等多项新技术,填补了三所医院十余项技术空白。
穆希比利国立医院麻醉科主任卢卡说:“感谢中国医生给我们带来的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这将为手术安全提供前所未有的保障,也让医院麻醉科的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一直是中国医疗队援外的指导原则,张军桥表示,中国医疗队会将更多先进的医疗技术传授给当地医院,造福当地人民,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