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6版:光影记录

幼小衔接需要衔接什么
不“抢跑”就落后了吗?

(2024年07月1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幼小衔接需要衔接什么
不“抢跑”就落后了吗?


(20240715) 稿件来源:潍坊晚报
  当前,幼升小招生入学工作已经结束。这段时间,一些家长反映,他们在多个育儿群里都收到了幼小衔接班的广告,比如“紧扣一年级知识点,轻松入学”“轻松习得2000+汉字”等。孩子幼升小,不“抢跑”就落后了吗?这让不少家长困惑不已。 
在幼升小家长育儿群里,幼小衔接班招生广告链接屡见不鲜。记者发现,在这些暑期幼小衔接班中,所学项目覆盖了算数、拼音、识字、书写等小学一年级的主要知识点,有的还配有学科综合测试,让幼升小孩子的家长有了紧迫感。
幼小衔接 教学方法不当或适得其反
其实早在2021年,教育部就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出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前儿童违规进行培训,小学要坚持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
但还是有一些家长不放心。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很多家长焦虑万分。那么,“抢跑”对孩子在升入小学后会有帮助吗?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田国英指出,从一年级开始就是零起点教学,一年级的老师可能也有这样的苦恼,家长之间各种的“卷”,比如说让孩子把一年级的东西提前学完,孩子认为这个自己已经学会了,可以不好好听讲。但是恰恰从一年级开始,孩子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听讲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数学,老师会给他讲算理,老师讲的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是有知识体系架构的,若家长过于给孩子拔高,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夹生饭”。
一些教师也表示,家长们的焦虑往往源于对小学真实教学情况的不了解。“拼音,好多家长以为这几课时学完之后就不再教授了,实际上在第一学期学完以后,甚至到第二学期快要结束,每节语文课都会进行复习和纠正,不用特别焦虑。”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李爱彤说。
某些培训机构的宣传与学校实际教学进度严重脱节,违背儿童认知规律。过早拔高也会导致重复学习,挤占孩子自由探索的时间。
另外,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梁慧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进入小学,基本上11月底最多不超过12月,提前学的这些孩子的成绩就已经被拉平了。对正常孩子来讲,那些没提前学过一年级课本知识的,更愿意去倾听,跟着老师走,所以其学习的投入度、专注度、倾听能力、任务意识、学习品质就优于那些提前学的。
幼小衔接更需要衔接什么
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其实并不赞成家长们提前进行知识层面的“抢跑”。那么,孩子们更需要衔接的是什么呢?
从幼儿园到小学,跨越了孩子身心发展的两个阶段,两者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也存在不同(见下表)。这种不同会让孩子出现各种不适应,会遇到各种挑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是让孩子多学点算数、多识点字,这其实是对入学准备的窄化,反映的是知识取向的教育观和课程观。科学的幼小衔接更应该关注培养孩子在良好行为习惯、心理品质、学习能力等素质方面的衔接。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贵阳分校副校长李艳表示,因为小学的一节课时长是40分钟,假期中家长应该去做一些陪伴孩子增强关注力、专注力这样的训练。
李爱彤说:“我们应该更注重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说如何与人交流,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分享自己的情绪……我觉得这些在集体生活当中是很重要的。”
贵州赤水市市中幼儿园教师王鑫说:“让孩子对上小学有一个向往,有一个基本的社会常识和规则礼貌礼仪,包括整理自己的个人物品,能够有独立自主的行为,还有早期书写的握笔姿势。”
家长如何帮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成长的自然延伸和过渡。有效的幼小衔接可以搭建起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桥梁,帮助孩子更顺畅地过渡。那么,家长该做些什么? 
着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一是引导孩子建立对小学的憧憬和期待。家长与孩子聊天时,有意识地聊一聊学校的事情,由衷地祝贺孩子长大了,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让孩子从成人的口吻中,感受到成长的自豪,从而增强自信心,内心产生羡慕小学生、想当小学生的愿望。
二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小学的学习生活与幼儿园生活存在较大差异,很多事情需要孩子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决。因此,家长需要培养孩子基本的自理能力,并逐步培养“独立意识”。
三是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往往并非智力落后,而是由于注意力涣散,精神集中不起来。因此,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看看书、下下棋、玩玩拼图游戏,这些活动,都是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进行的,对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很有益处。
暑假可每天布置一个任务
一是养成良好的生活常规,并加强体育锻炼。在幼升小的假期里,家长在保证每天10小时左右睡眠时间基础上,可以适当地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缩短午睡时间,试着让孩子的作息跟上小学的节奏,指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督促孩子自觉遵守每天的作息规律。
二是培养任务意识。家长可以每天布置一个任务给孩子,如叠衣服、倒垃圾等,并监督孩子的执行情况,让孩子从开始的被动接受任务过渡到主动完成任务,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
三是培养幼儿“前书写”能力。“前书写”不等于书写,不是要求孩子书写“正确”“规范”的字,家长要做的只是鼓励幼儿运用图形、数字、符号等传达信息、表达感受。在家中,家长可以引导幼儿练习书写自己的姓名,可以引导幼儿用自己特有的符号来记录开心或者难过的事情,以写写画画的方式,帮助幼儿构建“前书写”经验。同时,家长要特别关注幼儿是否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及书写姿势,在反复的督促和提醒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是培养爱运动的好习惯。运动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培养和坚持。如家长可以坚持在周末开展跳绳、亲子短程赛跑、户外玩耍、居家体育游戏等形式的运动,为幼儿树立榜样,从自身做起坚持体育锻炼。
总而言之,真正的幼小衔接,是心理、习惯和能力等多层面的准备,而非硬性灌输知识性内容。避免让混乱的幼小衔接安排打乱孩子正常的成长节奏。
本报综合